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太子反了,后宫佳丽全傻眼 > 第一百九十四章 科举之乱事

第一百九十四章 科举之乱事(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据说是新科举制给闹的,北地那边,本来就是世家大族比较多,而且世家大族的垄断力度也很高,他们在当地就如同是土皇帝一样的存在,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孙们全都是上家族的族学。”

“察举制在北方也颇为盛行的,故而这些人受益很大,但是……”

秦汉最为好奇的是,科举制是对底层最好的一种制度,因为其公平。

可是这些身处在北地的学子们,尤其是那些底层老百姓家里头的孩子,他们既然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难道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吗?

怎么会跟着这些世家大族一起北迁?

“太子殿下,您快看看这些奏报吧。”

说着,就看李纯着急的从自己的褡裢里掏出几十个奏折来。

李纯既然千里迢迢来到越州,就说明这些奏折之中的内容十万火急,如若不是如此,李纯随便派一个人快马送信来即可,如今却是亲来。

当秦汉打开这第一封奏折的时候,不禁一愣。

“你说什么?民众集体北迁?”

在越州的这些时间里,越州风景独好,游山玩水自是最佳的选择。

尤其是在秦汉的身边还有陈雨柔和陈月容两位佳人相陪,一时间秦汉也觉得好生有趣。

可却不曾想到朝廷之中竟然有人追到了这越州来。

“太子殿下!”

只看来人风尘仆仆,一脸的饱经风霜,很显然是星夜赶路所导致。

能够走到如此地步的人,都是人精!

然而仅仅是如此,还达不到所谓“牢笼志士”的目的。

真正被牢笼的,也并非是这三百五十人,而是那些即便经过了十年寒窗苦读,却依旧考不上科举的人。

这些人只会读书,却不会其他,往往一个家族倾斜了全部的资源在他身上,可是这最终考取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

如此,则是牢笼志士了。

还有不少其他的家族跟风,进入赵国谋生。

这就是大周的“人才流失”,甚至这些家族之中有不少人都有功名在身,甚至还担当过高官,如此忘恩负义,是秦汉始料未及的。

“怎么,本宫的科举制竟然逆了他们的毛不成?竟然引得一些世家大族觉得大周没希望了,竟然进入敌对国去谋生?这些人可真该死!”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

“梦氏家族?”

一听见这个姓氏,秦汉立刻眯着眼睛。

梦氏家族是亚圣孟子一脉的后人,是分支,先前孟子的后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壮大,以滦州孟氏一族最为壮大。

而后这滦州的孟氏一族因为在百年前卷入了一场事件之后,为了避祸,特意将孟改为梦。

这才成了滦州梦氏一族。

秦汉十分满意王焕,这小子办起事来可以说是雷厉风行。

甚至还能用出如此智计来让越州城里的这些乡绅们乖乖就范。

只怕经此一役之后,越州城里全都得老老实实的按照秦汉所下的谕令,将自己家的藏书全都给交上来,到印刷的机构去印刷出来。

只怕用不了多长时间,整个越州城里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也都可以有书读。

自古以来,这读书不光是用来明理之用,更是上层统治者控制下层的一种工具。

“听说是几个大家族在带头闹事,而且往北迁的这些家族总共算在一起,已经有几千人之多了殿下!”

“若是再不出面及时阻拦的话,只恐怕会衍生出激变来!”

秦汉只觉得脑子里边一片空白,足足过了好半晌的时间,他这才稍稍地回过神来。

“都是哪几个家族,最严重的地方在哪里?”

“滦州!梦氏家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万万不曾想到,大周的动荡屡次出现,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可是大周的子民生活,过的远远要比赵国要好上不少。

那赵国所在之地几乎都是苦寒之地,赵国之民众也是民风彪悍,生活也远远不如大周的百姓们精致。

更何况秦汉自从魂穿了之后还进行了不少改革,对很多地方都减少了赋税,按道理来说大周的子民绝对看不上在赵国生活的日子。

既然看不上,又为何会北迁?!

秦汉一见到此人,顿时一愣。

“李纯?你怎么从内阁里出来了!你可是大学士……”

将李纯放在了中书省处理日常事务,而将费云义放在了尚书省,替皇帝披红票拟。

两人分工不同,但却效率出奇的高。

当李纯出现在秦汉面前时,他自然是吃了一惊。

因为这些人在乡里,既守规矩,自称是圣人门徒,可却无甚功名,也做不得什么大官,最终只能依靠着贩卖自己这一身的才华来清贫的生活,且教育出来的后人,更是唯圣人之言所不听。7K妏敩

一代代的传下来,考取科举早就成了烙印在他们生命中的东西。

秦汉一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即便是科举制顺应时代,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更适应大周,可是科举制仍旧不是最完美的存在。

秦汉仔细的回想过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不禁想着要扩大一些每年招收的人。

“还真是没想到啊,竟然是他们带头。”

梦氏一族的确壮大,在这朝廷之中也有不少梦氏一族的人,担任着州府府君和太守等一类的封疆大吏。

此番梦氏一族的族长带着族人去往了大赵,且这赵国也很有意思,立马有了舆论和传言流出。

赵国朝堂之上莫不嘲笑大周的新科举制,甚至还为此举办了清谈辩论,请了不少有名望的大儒。

一时间赵国上下可以说是既得利益者。

为什么要让他们死读书,将那些复杂的经史子集,全都纳入考量是否是人才的范围。

在后世的某部电视剧中就有过清晰又深刻的阐述。

那就是“牢笼志士”!

所谓读书科举,一是让这些人将大把的光阴全都花在十年寒窗苦读上,可即便如此,每年科举录取的人选,三甲的榜单,只不过一共录取三百五十人而已。

这三百五十人,就是开科取士的幸运儿,同样地,他们也是这数以万计的考生之中顶尖的存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