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 > 第 120 章

第 120 章(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庞衙内和赵世子倒是没事儿,就是还没从被夸的激动中缓过来,短时间内需要动脑子的活儿不能找他们。

这么一来,能干活的就只剩下了他自己。

好在接下来也没什么活儿要干,印刷作坊那边有八王府和太师府的管事安排,剩下的小报也不难处理。

京城现在已经听不到夸王伦是王青天的说辞,只等王伦回京接受京城百姓的唾骂。

开封府和刑部已经准备好公审,三法司会审少了一司,御史台那边对这个安排不敢说什么。

和逢年过节的赏赐礼物不一样,这回是因为他们差事办的好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没过年也没过节。

天呐,他们出息了。

两个经常挨罚几乎没被夸过的衙内差点感动到抱头痛哭,苍天大地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跟着状元郎和太子殿下干果然没坏处,前面就是一条通天大道啊。

等着,他们回家就把收到的奖励供起来。

苏景殊:……

王伦马上就要抵达京城,很可惜,他没有开启第二回合的机会了。

干仗小分队的任务圆满完成,各回各家各找各爹,无一例外都被夸的满面红光。

不光所有花销全部报销,他们还都得了不少奖赏。

不算老苏和庞太师,官家和八王爷准备的奖品都是四份,连太子殿下都没漏过去,可把他们给高兴坏了。

除了官家和八王爷,包大人和政事堂的几位相公也派人过来对他们的舆论战大加褒奖,夸他的同时也不忘送来奖励。

汴京很大,有户籍的人口足有三十多万户,加上那些不在京城户籍上的往来官员禁军将士商人小贩等流动人口,常住人口超过百万,想在这么多人中精准的找到某一个人很艰难。

但是汴京也很小,大部分百姓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街坊邻里谁家丢了几颗葱几瓣蒜都能打听的清清楚楚,完全不存在找不到消息源头的情况。

或许有那么一两个人是不经意间从外面听来的,路人说几句闲话就走了找不到消息源头,可所有人都不知道消息从哪儿来的就有些不对劲了。

唯一的可能,有人故意在坊间散布“王伦是个好官”的消息,那些人散布完消息就回去找主家复命,他们这些只会说闲话的自然找不到是谁传的谣言。

更丧天良了好吧。

虽然转运使曾经一度权力极大,朝廷

为了分转运使的权力才设了安抚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三司,但是如今已经不是转运使能在地方一手遮天的时候。

再不济队伍里还有那么多禁军,侍卫亲军只听官家调遣,王伦在他们面前可讨不到好处。

庞衙内得到小伙伴的认可非常得意,嘚瑟完了才继续美滋滋的晒太阳,“你们知道吗?王才人昨天去京郊别院找太后给她哥伸冤去了。”

苏景殊抬眼,“王伦的妹妹?”

都是千年的狐狸,他耍什么小心思旁边人都能看出来。

“衙内说的对,展护卫和白五爷都不是受欺负的人。”苏景殊点点头,展猫猫和白吱吱都是久经江湖的人,为人正派不代表他们好欺负。

开玩笑,白五爷是会受委屈的人?他不让别人受委屈已经不错了。

展护卫那里也差不多,文臣的地位的确比武将高,但是展护卫不是武将,他是仁宗皇帝亲封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还是开封府包大人的亲信,王伦想欺负也欺负不了他。

大宋的转运使、安抚使这使那使最开始和钦差大臣差不多,都是为了制约节度使的权力而分出来的差事,是皇帝为了让大臣办事儿给他们开的临时权限,事情办完就收回去了。

在开封府审问的话,他们偷偷摸摸藏在后堂应该没关系吧?

只要受审的不是他们,他们还是挺喜欢看包大人判案的。

苏景殊摸摸鼻子没接话,偷偷摸摸去后堂旁听的确没关系,但是得提前和包大人打好招呼,不然可能被展护卫当小贼扔出去。

白五爷可以带他飞来飞去,没法带他们三个一起飞来飞去。

话说回来,那么多天过去了,去荆州押解王伦的队伍应该快到京城了吧?

*

百姓容易煽动,但是百姓不是傻子,同一个人的风评如此两极分化,用脚丫子想也知道有问题。

道听途说的消息不一定准确,他们自己打听来的肯定准。

听说那谁谁家的二姨夫家的小舅子的亲妹妹嫁去了荆州,咱妹子最近有消息传回来吗?荆州到底啥情况啊?

家里有亲戚在荆州的人家都被各种打听,打听完了发现,哦豁,小报上写的竟然都是真的。

王伦还没到京城御史台就先有两个御史被下狱,官家对他们不放心是应该的,接下来御史台能不能重新获得官家的信任得看他们的表现,不管怎么说,如今在御史台任职的大人们都没法独善其身。

死罪不至于,贬谪出京却有七八成的可能,全看案情明了后御史台的人掺和进去了多少。

“可惜公审的时候我们不能混进去,我还挺想看包公审案的。”庞昱叹了口气,他爹倒是能到公审现场看包公审案,问题是那种场合不适合带儿子当拖油瓶,他还是别没事儿找事儿了。

“公审应该在开封府吧?”赵清若有所思,“此案重大,到时候来的人多,刑部衙门没有开封府府衙宽敞,应该会在开封府开审。”

虽然他们觉得王伦直接下大狱凌迟处死都不为过,但是那家伙好歹是个朝廷命官,不能什么流程都不走就下大狱。

赵顼:……

倒也不至于。

不过看俩人那么激动,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舆论战由苏景殊来收尾,没办法,谁让他是四人小队中最闲的。

太子殿下上午上课下午学习处理政务,三五天才能出门一趟,大老远的从京郊别院进城也怪麻烦的,难怪各个衙门都催官家赶紧重修皇宫或者在皇宫旁边建个别院,天天这么来回奔波的确很难受。

虽然都是文房四宝和书籍,但是好的笔墨纸砚不嫌多,放

在书房看着也开心。

包大人他们夸的主要是他,毕竟太子殿下和赵世子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他们直接将人当后辈也不合适,夸了一个人就相当于夸了整个小分队,他们都懂。

奖励他不客气的都收下了,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分一分其实也没剩多少。

苏景殊和赵顼经常被长辈夸奖,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高兴完很快去忙别的事情,庞昱和赵清不一样,他们俩平日里不缺钱也不缺笔墨纸砚,可以奖励的名义发下来的还是头一回。

要不是有知情人看不下去印了小报说明真相,他们要被蒙在鼓里到什么时候?

还堪比包青天,呸,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纸包不住火,即便荆州和京城有千里之遥也挡不住真相从荆州传到京城,王伦的名声在被捧上云端后又被踩进泥里。

操作舆论带来的反噬,以前很多人不知道他王伦是谁,现在到城里的大街上随便拉个百姓都能把他骂出花儿来。

舆论战第一回合,三个金大腿一个笔杆子组完胜。

赵清很是诧异,“她还喊冤?哪儿来的脸喊冤?”

比如转运使,最开始就是被朝廷派去到各地采办军需的差遣,军需采办完后立刻撤销。

后来朝廷在各路都设转运使,这个临时权限成为长期权限,名称直接就是“某路诸州水路转运使”,平时待的衙门也叫转运使司。

大宋的水运发达,运粮运货大多走水路,这个转运使司就是漕司,帅漕宪仓四司中的漕司。

天下各路设安抚使司掌军事民政,称帅司;转运使司掌物资调度,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称仓司。

帅宪仓三司都是一路设一个,漕司却是两三路设一个,后来转运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除了负责下辖几路的财物赋税外还干了监察、刑狱、维护治安甚至推举人才的活儿,为了防止转运使的权力太大,朝廷又把安抚使也设为了定职。

庞昱活动活动筋骨,“快了快了,我出来之前才问过我爹,他们明天上午就能进京,抵达京城后直接开堂问审,不给那王伦留任何和同伙传消息的机会。”

“王伦如此诡计多端,展护卫和白大侠他们不会受欺负吧?”赵清有些担心,虽然同行的还有禁军将士,但是那王伦心机深沉,展护卫和白大侠都是出身江湖的正派人物,能应付来官场的弯弯绕绕吗?

“展护卫和白大侠那么厉害,用得着你担心?”庞昱白了他一眼,感觉这人纯属瞎操心,“展护卫可是御前四品带刀护卫,王伦才几品的官儿,他放肆的话展护卫就能拿品级压他,受什么欺负啊?”

转运使是差遣,不是官职没有品级,王伦真正的官职品级是五品,这次派去押他回京的禁军中可不只一个五品以上的官。

展护卫和白大侠不懂朝中的弯弯绕绕,禁军的将士还能不懂?

荆州水灾竟是因为荆江大坝决口,而荆江大坝决口是因为修整大坝的时候官商勾结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愣是把好生生的堤坝给弄成了豆腐渣。

不是,既然水灾是因为大坝决堤,为什么他们之前没有听到任何消息,还到处都在传荆湖两路转运使王伦是个足以和包青天媲美的廉洁好官?

谁传的?有没有良心啊?

愤怒的百姓试图找到谣言的源头,找来找去发现根本找不着。

什么情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