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代晋 > 第 七七四章 愿景

第 七七四章 愿景(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目前,除了最紧迫的几件事之外,李徽需要做的是摆脱1些不必要的束缚。比如谢安和司马道子都提及的要给予东府军扩军员额和拨付钱粮的事情。

若是在以前,李徽自然是来者不拒。但是现在,李徽却决定拒绝不受。绝对不能给他们插手徐州事务,左右自己的机会。不能让朝廷占据道义上的上风,从而以为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更别说司马道子和谢安了。

在李徽看来,这两个人都动机不纯。想要把自己拉入皇权和世家之间争斗的漩涡之中,那是休想。

因此,李徽写了1封更加冠冕堂皇的奏折呈递上去,干脆利落的进行了拒绝。

目前而言,完全颠覆9品中正制的条件不成熟,很可能回破坏徐州世家大族和自己目前的和谐氛围。同时,也会令南方大族生出疑惑,认为这是1种背叛和抛弃。

况且,新的取士没能建立,也没能展现出其优越性之前,不宜过于激进。

所以,李徽决定采用双轨制度。9品中正制的评议依旧进行,但另1方面,需要建立科举考核制度加以补充。两者相结合,在1段时间里共存,最后进行替代。

为此,在保留荀康大中正官的同时,任命赵墨林为徐州文学从事,职责便是在徐州建立官学,招募学子入学,地方郡县也开办县学郡学,进行3级教育。

在教学的内容上,自然要以儒法为主,摒弃玄虚道学,禁止官学谈玄论道,空谈玄虚。同时开展1些建造算术格物等方面的学习。比如,请葛元这样的人教授物质化合转变之理,摒弃玄虚神鬼的那1套东西。

李徽耐心的做了解释,给出了几点理由。

其1,当兵当久了,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1辈子当兵,在生死之间挣扎,对于将士们而言并不公平。要允许那些厌倦了军旅生涯和想要过正常生活的将士退5离开,这不但对于战斗力保证,更是对兵士的极大尊重。这甚至必给他们荣誉和优厚的待遇更重要。

其2,实行退5制度,也会自然的淘汰1些年纪大的士兵。毕竟军队的战斗力的1方面是需要体力和激情维持的。年轻士兵往往更没有负担,更有激情。作战时更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老兵的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比例不宜过多。否则适得其反。

退5制度只是自愿,并非强迫。厌倦了打仗的兵士强行留在军中,对战斗力并无益处。1定比例的淘汰,填补新鲜血液,更能保证东府军的战斗力。之前因为兵源不足,不能这么做。但徐州的人口将会大增长,再过5年,恐达到数百万人的人口基数。保持东府军5万兵马的基本兵力,根本不是问题。

其3,将东府军作为1个循环的培养战斗能力的大学堂。退5的老兵在关键时候可迅速组织起来,作为预备兵马。平素可在郡县定期组织老兵训练,以老兵为骨干组织地方民团。可缓解地方上治安的压力。这其实是1举两得的举动。

这几项条例其实是李徽之前便酝酿拟定好的,只是颁布的条件1直不成熟,所以直到现在才正式的进行颁布。

拟定这些条例其实不难,毕竟脑海里有现成的模版和例子可供支撑,加以修改可以进行套用。总体而言,建设东府军的思路便是荣誉加物质待遇的双重激励的手段。

荣誉方面,之前便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树立他们保卫家园,保卫徐州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他们遵守命令,律己忠诚的信念感。事实上,这方面的建设还算是成功的。此次大战,检验了东府军在意志品质和作战意志和意愿。说明3年的宣教工作是很有成效的。

荣誉的另1方面,自然是树立东府军在徐州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这1点不光是打胜仗保护百姓的安全,平素的浦桥修路,抢险救灾等各方面,东府军也用行动树立了形象。得到了百姓们的普遍爱戴和褒扬。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光是以荣誉和信念来要求东府军士兵,那显然不足以让东府军具有真正吸引力和凝聚力,也不能让东府军将士们安于军中事务,积极执行1切命令。所以,将士们的待遇要提高,将士们的后顾之忧要解决好,奖惩升迁要有明确的标准。并且这些事口说无凭,要以条例明文规定下来。解决现实层面的各种问题,这显然是对将士们更大的促进和激励。毕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皇帝还不差饿兵。

基本上的大框架便是,在3到5年内,将整个学堂教育体系搭建起来。通过大力教授儒法之学和其他简单的格物算术等学习培养新1代的人才。通过科举取士来选拔官员,最终纳入徐州的官员和小吏的体系之中。

李徽知道,官员的为政能力很重要。特别是不久要进行北伐,很可能会令徐州的面积增扩1倍,将会有大量的官员短缺。对于这个问题,李徽决定先打个补丁。

他酝酿在淮阴建立1所军政官学,士族子弟,军中有潜力的优秀低级士官,1些口碑较好的低级官吏将会入学,通过1年的强化学习,对政务军事和其他1些方面进行强力灌输。李徽自己和荀康周澈李荣以及优秀的官员和将领进行教学。考核合格之后,方可授官上任。

这样可解决燃眉之急。并且将来中正评议和科举上来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强化政务和军事水平,以免出现诗文写得好,但政务的手段低能的情形。

总之,李徽要做的事情很多,脑海中的愿景蓝图很多。但李徽也知道,1切都不能操之过急。饭要1口1口的吃,1口吃不成个胖子。

最后1点,便是在提高了东府军的地位和待遇之后,受人尊敬,且收入不菲的东府军兵士不可能出现如周澈等人担心的1窝蜂退5的局面。随着军队的建设,对军中人员及其家属的1系列优待政策的建立,东府军将会是更多人向往加入的地方。更别说,许多人的出路就在军队之中,所以那样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在李徽提出了上述几点看法之后,周澈等人便也停止了争论。虽然依旧有些将信将疑,但是本着对李徽的信任和能力上的高度认可,这件事便也得以通过和颁布。

军队的建设还不止于此。军种的重新搭配,各军的组织架构的调整,作战技能的与时俱进,根据火器的配备而摸索新的战法,等等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改进并加以实施的。

当然,这些事交由徐州都督府副都督,东府军统军将军的周澈主持。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去做,李徽只是提供1些建议,进行1些方向上的把控便可。

李徽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对于徐州的政务和相关系统进行酝酿改革。政务上第1个要做的便是建立新的取士的体系和渠道。李徽本想着大刀阔斧的进行颠覆,摒弃原有的中正评议制度。但是,考虑之后还是决定不要太激进。

然而在此之前,徐州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钱粮匮乏,局面窘迫。别说给予将士们很好的待遇了,就是军中吃饱饭都成问题。若不是李徽长袖善舞,通过各种手段搞来大量的钱粮,让徐州运转起来,怕是早就1盘散沙,根本不成样子了。

但1切都需要条件成熟,所谓的条件不仅钱粮物资能够支撑供给,同时也需要1个契机。

几天前,在内部议事的会议上,李徽得到了今年人口田亩粮食以及城市作坊从业和收入的大致的统计数据。徐州人口已经达到了1百6十万,比之4年前多了3倍有余。田亩面积也扩充了十倍有余,粮食产粮,手工业作坊,各行各业都呈现蓬勃之势。钱粮税收稳步增长,已经足以支撑1些事情的实施了。

而此刻,东府军在同秦国的大战之中胜利,威震天下,名声远扬。这正是颁布这些条例的最好契机。军队建设永远是第1位的,要让东府军的建设更上1个台阶,在荣誉建设和物质待遇上,在各方面的配套上完成基本的系统性的建设。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至于允许退5的条例,其实是引起了1些争议的。周澈表示不可理解。好不容易训练出来的兵马,结果却允许其退5,这岂不是白费气力了。周澈和1些将领认为,这不利于东府军的建设,不利于保持战斗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