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宋风流皇帝 > 第89章:文举

第89章:文举(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刷!

张浚豁然起身,随在一旁的岳云也睁大眼睛。

“你……再说一遍?”张浚上前,扶住童川的肩膀,一字一顿相问。

“大帅,你没听错,陛下不仅亲临武举殿试,而且钦命传胪官为一应武学学子唱名东华门!消息传到光化,军中儿郎尽皆振奋,望阙叩拜陛下天恩!”

张浚怔了许久,用力的拍了拍童川的肩膀,一颗泪珠滚滚落下,他用力的一摆大氅,向着临安的方向叩拜,“老臣张浚,当为陛下赴死!此去西南,必身先士卒。若不能破敌,老臣无颜再见陛下。”

“大帅!光化钤辖童川求见。”

张浚不由一笑,“现在这小子驻守光化?应祥,你去迎一迎吧,他也是鹏举的老部下了。”

岳云当即起身,不多时,便是引着一身形高大的壮汉前来。

“末将童川,拜见大帅。”

“哈哈哈!”见到原来的军中部属,张浚也极为欢喜,“你不好好在光化待着,跑了几十里就为了来见本帅?若是在军中,少不得治你一个擅离职守的罪名。”

成都府路之地,大小部族遍地,可实力最大的便是羌人。

他们盘踞在整个茂州之地,以汶山为根基,哪怕对于朝廷的命令也置若罔闻。而且羌人部众数十万,可战之兵也有数万,如果自己南下之时这羌人在背后捣乱,是个极大的麻烦。

所以,他必须先行将后方的事情解决,然后才能安心南下进兵。

他领兵半辈子,难得这一次陛下全力支持,若是不能安定南疆之地,也着实有愧于陛下。

“老将军,我们要在前方码头进行补给了吧。”

一直到兴元府之后,二人在走陆路,前往邻近的阳平关一带。

在他们出发的同时,调兵的旨意也已经送到吴璘手上,吴璘会在这里给他们备齐兵马以及部分随军的粮草。

至于剩下的事情,就要看张浚这个主将的了。

张浚在阳平关汇兵之后,便会南下进入成都府路的地界。

至于成都府三巨贾,张浚也已经想好了,无非是先礼后兵罢了。

而且在卷中他的表达也尤为激烈,甚至写出了‘清除奸佞、清正朝纲’之类的言语,着实让赵构看的有些莞尔。

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想来秦相也会比较欢喜的吧。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所谓殿试,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意志。

一等甲由皇帝亲自圈定,所以,殿试中你写的东西就最好符合皇帝的心意,否则,虽然不会罢录,但是名次也高不了。

当然,几百分试卷皇帝也不可能都看了,所以你要先行过了主考官这一关。

看了郑刚中选出来的一部分试卷后,赵构便是依次圈定。

长江逆流而上,到了鄂州之地,汉水汇聚而来。

沿汉水继续逆行,过郢州便是襄阳。

一艘艘大船缓缓穿过襄阳城,朝着西北方向而行。

“应祥,对于这里你应该熟悉吧。”

“老将军,末将自然熟悉,向北便是樊城、柜门关。当年,家父收襄阳六郡,末将虽然年岁小并未在军中,但是也听闻军中前辈说过。而且,之前末将也随着大军在这里驻守。”

好半晌是,他方才缓缓起身,转头朝着童川、岳云看去,“陛下乃贤明圣君,今给与吾等无上荣耀,吾等若是不能给陛下打下一个太平盛世,便愧对陛下、愧对这份荣耀!”

“岳云,将此消息立即传给所有兵卒!此荣耀不仅属于我等,而是属于所有儿郎。”

“另,传令下去,加快行船,本帅要在半个月之内抵达兴元府。本帅已经忍不住要饮敌之血,为陛下建功立业了。”

相比武举引起的波澜,文举则是显得平淡了许多,虽然过程和以往也没什么两样,而且声势也比武举大了许多,可是却总觉得比武举弱了一筹。

殿试的题目是赵构亲自取定的。

童川一咧嘴,“大帅,末将可是给你带来个好消息,待到听了,大帅也就不会治罪与末将了。”

“哦?那便说来听听?”

“大帅,三日之前,武举的消息传到末将这儿了。”

“此事本帅知晓,陛下再开武举,乃是幸事。”

“嘿嘿,开武举之事大帅知晓,那大帅可知,陛下命传胪官为武举新科举人东华门唱名?”

张浚点了点头,“嗯,在这里补给一次,然后就直接到利州境内了。”

兵贵神速,所以这一路上大船几乎未曾停歇,哪怕路过城池也是在码头停驻并不入城。

这补给的事情自然用不着二人操心,沿路预计的补给之地早已经有人快马传报,前方也早有小船上码头去准备。

船行半日,终于缓缓停住。

张浚也没有下船的意思,只等着补给之后继续前行。

按照陛下的意思,如果这些人识相,也未必就要将事情做绝,毕竟这几家影响力不小,他也并不想给皇帝找麻烦。

可如果这些人不识趣,那也就怪不得他了。

而且,他第一个目标选定的就是绵州宇文氏。

先行对自己的姻亲开刀,也是对其他人显示自己的决心!自己连大舅子家都不留情,你们还想在本帅面前讨情面吗?

除此之外,便是要先行收复汶山一带的羌人。

说白了,这个题目,赵构想看的就是一众学子对用兵的看法。

而最近赵构所作的事情,虽然看似东一锤子西一棒子没个章法,但是已经很明显了。虽不知缘由,可皇帝对于对外用兵显然是支持的态度。

也是因此,大部分的试卷的倾向也很明显。

是不是有标新立异的赵构不知道,至少没摆到他的面前。

让赵构有些惊讶的是,这些试卷之中,论文采竟然是秦桧的儿子秦熺当属第一。

大船的舢板上,一老一少对坐。

这二人,正是奉命前往平定南蛮的张浚与岳云二人。

“当年鹏举战襄阳不易啊!”张浚笑道。

岳云朗声说到,“为国出力、为陛下赴死而已。”

从临安向西路途遥远,所以二人并未选择走陆路,而是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从鄂州转走汉水,沿着汉水过襄阳、均州之后,就能够进入到利州境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