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山村人家 > 32.宋三婆

32.宋三婆(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每个人都忙,但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雀跃。冯小河第一次开着小货车去市里,就带回了四千多块钱。这是香菇厂的第一笔收入,投入了这么久,终于有回报了。看着那一小叠钞票,奶奶和外婆喜得合不拢嘴,当天晚上回家后,两人特意赶着做了香菇肉丝面。自家种的香菇怎么会不好吃?新鲜香菇切成片,和肉丝一起炒,起锅时再放一把碧绿的蒜苗,厚厚铺在汤面上,忙了一天,吃上这么一碗咸淡适口的面条,再暖暖和和地洗个澡,晚上睡觉时,连梦都是香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事已至此,冯小河也不能将人辞退了回去,只好叮嘱两人,干活时多看顾着老人些。三人往棚里去时,佳慧看姑姑满脸做错事的沉痛,忙挽着她胳膊,说:“姑,你信我,宋三婆肯定能活到九十岁,哪里就跟冯小河说的那样了?”

幸好除了宋三婆,姑姑请的另五个女人都还年轻,且个个手脚麻利、人品厚道。每天七八点钟,大家就进了大棚,紧赶慢赶地摘出一批来。

中午宋三婆跟另两个女人在厂里吃饭,炉子上煮着五花肉炖白菜萝卜,另配两碟炒辣椒粑粑之类的下饭菜,所有人围在一起吃。起初宋三婆还不肯跟他们同桌,说自己老了,又是涎水又是眼泪的看着脏相,怕年轻人嫌弃,要端了碗去旁边吃。奶奶和外婆强拉了她来,又配了一双公筷,她这才肯坐在炉边吃。

饭后稍事休息,几个人就要把上午摘的香菇分门别类地筛选好。花菇单独装一筐,剪去伞柄拿去烘烤。剩下的还要挑出个头太小不中看的、菇面残破的、虫蛀糊黑的等等。分类装好后,再去采摘下一批。

还有三个女人中午不在厂里吃,要回家一趟。因为家里喂了猪和鸡,人可以不吃饭,畜牲是一定要喂的。在家忙完这些活儿,她们便急急地扒两口饭,又骑着摩托车过来了。到下午四五点钟,这三人又要提前去接孩子,然后回家做晚饭等等。最后过秤算工钱,这些人的工钱便比其他人要略低些,他们也都心服口服。

姑姑便欣然道:“好,我同她去说!摘香菇又不费力气,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她必定同意!”

边说边把三轮车调了头,兴冲冲往回开,佳慧看了忍不住朝她大喊:“慢些开!几十岁的人了开那么快做什么?”

姑姑远远地应了声,象征性放慢车速走了。佳慧跟外婆手牵手回家,就见奶奶已经在厨房冲好了两杯牛奶,见外婆进来,忙忙地招手,“来哦,老妹子,趁热喝一杯,免得有人又要说咱们不懂事了。”

趁两个老太太喝牛奶,佳慧又告诉奶奶:“我让姑姑到时把宋三婆喊着,一起到厂里摘香菇。”

奶奶听了也是一怔,叹气说:“也好。人哪,手里但凡有点钱,活得也硬气些。”

“那刚才跟宋三婆说话的不就是队长?”姑姑哼了一声,说:“现在都是各家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队长说他们两句,都不听,人家拿他们又有什么办法?”

奶奶便愤愤地闭了嘴,外婆还在频频回首,眼睛润润地感叹:“作孽哟……”

因为这件事,奶奶一路上都很沉默。佳慧知道她心里不好受。不光是为处境艰难的宋三婆,肯定也会联想到自己。她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早早地走了,儿媳妇撒手改了嫁。所幸现在有孙子孙媳照顾自己,但老人不免会觉得,自己活这么大年纪对儿孙都是个拖累。

两个小姑娘还不理解这种事,都在后座上逗狗玩,不时发出朗朗笑声。佳慧见奶奶郁郁的,正想开口安慰安慰她,就见奶奶回头看了看后座,小小声对她说:“等我老了不能动了,你们别到处给我治病。我不花那个钱,早死早安生。”

佳慧便吞下安慰的话,故意斜她一眼,说:“这话您当着冯小河的面说去,我又不是当家人!”

冯小河听了很震动,亦且有些惭愧,他自己都没想到,姑爹对他这么有信心。

说实话,要是没有姑爹这个行家老手,光凭他的那点理论知识,冯小河根本不敢在第一年种这么多菌棒。种植业听着简单,可不是光有一腔热血就敢上手的,一个环节有所闪失,就会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前期投入的所有金钱和人力就都打了水漂。

但在姑爹眼里,冯小河学的那些知识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前几天,他们每天都要在白天把大棚薄膜盖严实,到傍晚再通风透气。这是老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以前姑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冯小河这次就给他解释清楚了:这是要造成昼夜温差,一般温差达十度左右,才能最好地刺激菌棒出菇。了解了这个知识点以后,他们的行为就有了依据,能够严格控制温差。就几天功夫,菌棒上果然冒出了密密的菇蕾,对此姑爹是很服气的。

今年香菇行情好,大家对厂里那几万根菌棒都满含希望,冯小河吃完饭就又去厂里了。其他人在姑姑家消磨了大半天,临走前姑爹又塞给他们一大袋炸肉丸炸茄夹什么的。一行人往外走时,忽然听到村里传来了哭喊声。

“这是怎么了?”奶奶往声音来处眺望。就见远远的一幢房子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向一个年轻男人哭诉,旁边站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几个人吵得高一句低一句的,也听不清说什么。

采菇的时候,奶奶和外婆自然也都来帮忙。两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把摘来的香菇分类,佳慧和姑姑则负责采摘。穿行在大棚的菇架间,眼睛扫过面前一根根菌棒,棒上次第开放着一朵朵小伞,摘下小伞时,根部断裂会发出一声轻响,整个过程让佳慧觉得很治愈、很美妙,也让其他人充满收获的喜悦。

怎么能不喜悦呢?采菇都在大棚里,不用到外面吹冷风,跟去工地搬砖这类重体力劳动相比,无疑是轻省多了。就连八十三岁的宋三婆也能胜任,不过就是眼力不济,速度略慢些罢了。到晚上过秤时,摘得多的人能有一百二三十块工钱,抵得上工地上的大师傅了。就连回家喂猪的几个女人也能挣到七八十块,这让她们怎么能不高兴?这简直不是在摘香菇,是在菌棒上捡钱啊。

既然老板不肯让她们吃亏,她们也不能让老板吃亏。女人们把一等花菇和二等香菇归置得整整齐齐,尤其是宋三婆,虽然年老力弱,可是为人勤谨,满筐提不动就多跑两趟,绝不给人添一点麻烦。

烘烤房整天嗡嗡地响着,把一批批花菇烤到八成干,再摊在圆簸箕里,端到太阳下去晾晒,这样不仅省电,也能提高烘烤效率。采摘的湿香菇则是头一天用袋子装好了,搬进货车车厢,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冯小河就要起床,开着车给市里几个农贸市场的档口送过去。送完档口若还有剩的,便赶紧去早市上批发着卖一波。若剩个一两袋也不打紧,拉回来晒成干菇,到时一样发卖。

十二月是他们的收获季,家里的每个人都忙忙碌碌,连苗苗和七宝走路都比平时要快。到了周末,两个孩子也会去厂里帮忙,她们不会采菇,但是会挑选。两个小女孩各搬一个竹椅子,坐到奶奶和外婆身边,按照大人告诉她们的规格,严格挑选每一朵香菇。偶尔还要举起香菇询问:“大太太,这一朵破了个小口子,要放哪个筐子里?”

外婆也说:“什么时候我们也跟城里人一样,手里有退休金就好了。”

在农村,过了65岁的老人现在每月可以领到六十块钱。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好事。但这点钱对大多数老人也确实起不了什么作用。佳慧心里暗自盘算,等卖香菇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把奶奶的五万块还回去,再打听打听,给两位老人买点合适的保险。奶奶说得对,一个人手里有了钱,才会活得硬气些。

十二月中旬,香菇厂开始采摘第一茬菇。一根根菌棒上,冒出了朵朵香菇。采香菇不能等它的菌盖完全张开,而是要在菌盖和伞柄刚刚分离时,就立刻摘下来。这时采下来的香菇,不仅分量足、菌肉厚,还没有过多消耗培养料的养分。香菇采摘下来后,还要进行分类挑选。第一等的菇,是那种菇面完整有花纹的,且肉质厚实没有翻边,这种香菇被挑出来,修剪伞柄晒干后,就是市场上所谓的花菇。次一等的香菇就是那种菇面完好但没有花纹的。菇农们卖的新鲜湿菇大多是次一等的,花菇都要挑出来做干菇,晒干了好看,价钱也更好。

听说姑姑去请宋三婆时,老人还哭了一场,千恩万谢的,只是唯恐自己年纪太大,拖累了他们。姑姑本来还觉得,凭劳力吃饭,有什么拖累不拖累的。可到厂里后,冯小河悄悄把她和佳慧拉到一边,责备道:“你们胆子也太大了,老人要是万一在厂里出点什么事,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姑姑这才想到,老人活着固然没有子女理会,但若是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立刻便会跳出许多孝子贤孙,来为她鸣不平,顺便争得一笔赔偿金。冯小河这个小厂可经不起这种折腾。她想到这一点,脸色都变了,转头去看佳慧,就见佳慧气定神闲地笑:“不至于,我看宋三婆这样子,再活十来年也没问题。”

奶奶听了,又忍不住要笑,说:“你怎么不是当家人?我看你就能当冯小河的家!”又感叹:“我命好,孙子孙媳妇都孝顺我,不像宋三婆。现在就巴望老天爷不要让我晚年得什么病,病了磨人,还连累子孙!”

“您求老天爷不如求自己,”佳慧很不客气地道:“今天的药喝了吗?牛奶喝了吗?”

车停了,奶奶悻悻地进屋去了。过了片刻,外婆坐着电三轮也到了。姑姑把人送到,即刻要走,却被佳慧叫住。佳慧思量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您回去问问宋三婆,看她愿不愿意来香菇厂做工。”

姑姑怔了怔才说:“这有什么不愿意的?就是……她年纪都八十多了,你不嫌弃?”

“这有什么好嫌弃的?”佳慧说:“反正是按计件拿钱,她哪怕一天挣个三五十块呢,买点煤买点菜,也能过生活。”

“又闹起来了!”姑姑小声嘀咕,“还不是宋三婆那家子。必定是她儿媳妇寻茬子跟老人吵架呢。”

宋三婆这称呼听着略显耳熟,佳慧盯了老人好大一会儿,才记起来,刚回村时她在半路上还载过老人一程。她忙问:“咋回事啊?那男的是谁?”

姑姑送他们一行人出村,路上便简略讲了讲,原来宋三婆跟儿媳的矛盾由来已久。她生了两个儿子,二十年前分了家。那时宋三爹也还健在,儿子们抓了阄,决定家里两位老人该谁养老。最后宋三爹分给了老大,宋三婆则跟着老幺过生活。没上几年,宋三爹一病呜呼,宋三婆却命硬得很,早两年把小儿子都熬走了,她还一直活着。幺儿媳妇就越来越不满了,觉得自家吃了大亏。虽说当初是自己运气不好抽中了老婆子,可老幺都不在了,凭什么要她一个儿媳来养老人?老大还活着呢!老大媳妇却反驳说,他们家已经送走一个老人了,凭什么另一个也要他们养老送终?再说了,老婆子原先身体好时,只肯帮幺儿子一家带重孙,何曾帮过自己一把?既然她一碗水端不平,自己为什么要管她?两妯娌各有各的理由,谁也不服谁,明里暗里斗法,最后苦了老人。

“前几年老幺家里盖了新房,全家人都搬进去,只叫宋三婆一个人住那间又窄又小的旧偏房!”姑姑边说边摇头,“两家人一年上头一分钱都不给老人,就给两袋米。宋三婆可怜哦,自己砍点柴禾做饭吃,一天就烧两顿饭,早上吃顿热乎的,晚上为了省柴禾就吃冷的!有时候我们看不过眼,园子里有多的菜给老人送过去一点,她幺儿媳妇还要骂,你那么好心,怎么不把老不死的接到自己屋里住?”

“这种不孝顺老人的人家,村里人不骂么?村干部不管么?”奶奶听了气坏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