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第64节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第64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薛老爷倚着靠枕,望向宝钗的目光十分欣慰,道:“你哥哥若能得你一二分,明儿我去了也能放心。只是你哥哥已经定性,读书办事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时之间也扭不过他的性子,且先让你费心些家里的事务。”

宝钗忙走上前,替薛老爷拉了拉锦毯,道:“父亲放心,原就是女儿该做的。”

薛老爷闭上眼睛,过一时睁开,问道:“张潭今儿说的这个庄子,和林家的庄子比邻?”

宝钗不答,薛姨妈点点头,又命小丫头焚上银霜炭。

薛老爷不禁说道:“林家果然名不虚传。十几年前,林家如此对待庄上佃户,我曾暗中笑话他们家为了名声,连利益都不顾了,如今看来,林家才是聪明人。这些年,他们几次三番地减免地租,不但没有损失,仍旧进项极多,还落了个好名儿。”

宝钗合上眼前的账本,忧心忡忡地道:“今年的生意比旧年又差了些,幸亏户部的差事还是由咱们家料理,再这么下去,可怎么好?”

薛姨妈道:“先顾着眼前罢,生意上总不是一时半会能料理的。”

宝钗听了,点头称是。

母女两个先去房中问薛老爷,听妻女说完,薛老爷咳嗽几声,瞪了薛姨妈一眼,道:“宝丫头说得有道理,就按着宝丫头说的做。蟠儿不争气,咱们家少不得要依靠宝丫头,她见解高常人十倍,什么事多问她些才好。”

薛姨妈素知丈夫疼爱女儿越过儿子,倒也不以为意。

宝钗见解非同一般,良田乃是一家之根本,他们家虽然生意做得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指不定什么时候生意就不好做了,父亲病重,哥哥无能,将来总得有个退步抽身安居之所方好,生意做不得了,回家种地亦是极好。因此,她十分苦劝薛姨妈,又替薛姨妈出主意,留下地,饶了那几家佃户也使得,以利驱之,免去明年的租子,别村的佃户自然蜂拥而至,说不定先前逃走的佃户听说了消息,知道他们家仁善,亦愿意回来耕种。

薛姨妈道:“无利可图,白养着他们不成?欠了租子不说,竟然还跑了,丢下那样一片地,叫外人看到,岂不是说咱们家苛待了他们?”

宝钗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她常随着薛姨妈理事,早知道其中缘故,道:“谁叫咱们和林家的庄子比邻呢?林家对佃户宽厚,可不就是显得咱们苛刻了?偏生咱们又不像林家是免税的,咱们再给佃户们减租,一年到头,得不到什么进益,白让佃户耕种了。今年一点儿收成没有,此一时彼一时,咱们不是冷心无情的人,宽和一回,博个好名声。”

薛姨妈抱怨道:“十顷地,五百亩,一年两季,往年不算粮食牲口,就是三四百两的进项,今儿说得容易,一连两年丝毫不得,别处跟着学怎么办?”薛姨妈也不是没有成算的人,不然薛老爷病重时,她如何管家,当然明白宝钗说的意思。

宝钗抚摸着手里的手炉,低头苦笑,道:“总不能就此卖了。卖地是一时的事,耕种的收成却是长远的。今年卖了地,撑破天也就四千两银子,今年旱涝不定,明年不知如何,地价恐怕还得降些,在咱们家能够做什么?还不够哥哥一年的花销,但是若熬过这两年,风调雨顺了,一年就是三四百两的进项,十年就又能置办十顷地了。”

张潭如此想着,心里却羡慕林家的庄头,只要所言属实,庄子上确实遇到了难处,乃是天灾,而非人祸,他们便不会责备庄头,张三管着三处庄子,恰好都和自己比邻,一处颗粒无收,一处减产了一半,剩下一个方和去年持平,林家派人查看后,二话不说,命张三收了第三处庄子的租子,分派到眼前的庄子来,减产的则免了租子,明年收成只加一成。

像林家这样的东家,天底下挑不出第二家来,十几年了,每一个佃户愿意离开。

张潭心里拿着薛家和林家比了比,不说子孙上不如人家,单是为人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人家是真正的体恤佃农,十几年就没变过。

张潭手里握着薛家十来个庄子,都是肥沃良田,有祖上留下的,也有近年置办的,自己家里已经有四五千金的过活了,今年收成不好,佃户都跑了两处,这一处干旱,那一处早早下了碗大的雹子,他哪里有粮食牲口银子交到薛家?东拼西凑,好容易交上去四千两银子,很是勒索了其他各处的佃户,不想仍旧得了上头训斥,张潭不禁有些心灰意冷。

薛老爷早几年便常患病,近来听说更重了,薛蟠不长进,底下的人早就蠢蠢欲动了,各自为自己打算,生意上渐渐欺瞒东家。于是押着没来得及逃走的几家佃户,张潭劝说薛姨妈卖掉这处庄子的地,和王三交好,也是结个善缘。

黛玉走过去,仰脸细细打量一回,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点头笑道:“还是自己家的哥哥好,他们家都是可厌的,涂脂抹粉还罢了,偏生不爱读书,连我都比不得呢,我都念完四书了,他们才念到诗经。哥哥们离家这么久,我可想哥哥了。”

她的话说得林睿和俞恒心里熨帖,欢喜得不得了。

林睿奇道:“我才离家一年多,你就念完四书了?怎么比我还强呢?我到你这样的年纪,四书还没念完呢,五岁上学时,半年后才都学了。”

黛玉却是十分得意,道:“爹爹说我比哥哥弟弟都聪明呢。”

俞家祖母听了,自是十分纳罕,他们再没想到林如海给黛玉启蒙的书不是列女传贤媛集,而是四书五经,俞老太太忍不住问贾敏道:“她才多大,你们就教她念四书了?不说睿儿,就是我们家恒儿,六岁才念完四书。”

黛玉年已五岁,闻言瞅着林睿抿着嘴笑,道:“咱们江南水土好,哥哥在家吃住几日,包管明儿就和从前一样了,可千万别跟别人学,好好儿的涂脂抹粉。”说完,亦对俞恒如此说,她最讨厌各家涂脂抹粉的年轻公子了。

世人以涂脂抹粉为美,黛玉却从心里不喜,还是自家的哥哥好,不必如此,亦是英雄。

这一回不曾过年他们便离开京城,水面结冰不好走,俞老太太到底年纪大,又耽搁了些时日,不然早在上个月就回来了,听了黛玉的话,又见她清秀非常,不禁莞尔道:“一年多不见,玉儿口齿更伶俐了,难道你见到许多人涂脂抹粉不成?也是,咱们扬州的胭脂香粉闻名天下,是不是有人问你讨要了?”

她原是说笑,不曾想黛玉却点头道:“金家送了上等的胭脂香粉过来,我用不着,打算送给诸位姐姐们,可巧他们家的哥哥们知道了,特特来讨。”

俞老太太道:“难道他们家连脂粉都买不起?”

却说那日张潭在窗外听薛姨妈和宝钗母女两个说话,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只言片语,心中一动,薛蟠骄纵跋扈,没有什么本事,薛宝钗倒是个能人,小小年纪就知道如何管家理事算账做人了,可惜偏是个女儿身,不能当家作主。

既然薛家不愿意卖地,又有了主意,张潭少不得向王三致歉,安排先前拘走的四五家佃户回去,又到别的村子说了东家的恩德,听说免一年的租子,立时便有三五十户愿意过去赁地耕种,如此一来,十顷地便都一扫而光。

王三暗暗可惜,这十顷地着实肥沃,听说还是薛家从旁人手里得的,他早就中意了,本想趁机买下,不想薛家竟有明白事理的人,不肯卖。

他管着林家三处庄子,素知林家每年都将余钱变作良田,恨不得自己这里再添些,横竖东家宽厚,佃户们干得用心,虽然今年逢了灾遇了难,但是老庄稼人都说,这地养一个冬天,明年就又能种了,那天他跟张潭提过后,幸亏没去禀报林如海和贾敏。

林家虽未买下薛家的地,但是因各处天灾,卖地者比比皆是,不独薛家,林如海命大管家将今年的进项都取了出来,共计买了三个庄子,约莫十几顷地,又支取了一万两往姑苏去,置办了二十来顷祭田,赁给佃户耕种,诸事皆妥,方回来。

薛老爷叹了一口气,道:“你哥哥这样,我哪里放心?只能指望你,这些规矩你须得都记住,咱们家的千金,原就该沉稳些方好,万万不可学得崔莺之流,移了性情,失了本分,倒叫别人笑话咱们家不会教女儿。你那金锁可带着了?”

宝钗伸手抚摸领口,道:“父亲放心,一直都没离过身。”

薛老爷道:“带着就好,我知道你不爱浓妆艳饰,但是这金锁是和尚给的吉利话,万万不可离身。那和尚神通广大,你吃了那方子配的药,可不是好些了?尤其是那一包药引子,尘世间哪里能得?那样奇异的药方,也只有神仙才能开出来。”

宝钗想到自己吃的冷香丸繁琐非常,也是幸极,得了和尚的药方后,一二年都得了。自从吃了冷香丸,咳嗽的就不如从前厉害,身上亦隐隐透着一股幽香,十分醉人。

薛老爷见宝钗明理懂事,心里满意非常,再看宝钗年纪虽小,已露出美人之韵,更觉欢喜,圣人已经上了年纪了,也不知道还能在位几年,再过几年宝钗长大的时候,太子殿下也该登基了,少不得要广选嫔妃宫女,说不定她的造化应在了这里也未可知。

薛老爷道:“你说很是,只有我养好了,才好进京去。”

薛姨妈闻听此言,忙命人将熬好的药端上来。

薛老爷吃过药,渐渐有了精神,对薛姨妈道:“外面庄子上的事情你出去吩咐张潭一声,咱们家没有卖地的道理,宝丫头留下来跟我学些东西。”

薛姨妈道:“老爷好歹顾着些,我们娘儿们都依靠老爷呢。”说毕,一径去了。

薛老爷等薛姨妈走了,方对宝钗道:“功课做得怎么样了?”

他们常往此处收租,彼此认得,那庄头张潭愁眉苦脸地道:“没了租子,如何跟东家交代,依我看,连佃农都没有了,大约会卖掉罢。”

王三笑道:“若是卖掉,你不妨先告知我一声。”

张潭忍不住问道:“难道你们东家还要买地?买了地,又得分粮种,这笔数目可不小。”

王三指了指自家的佃农,道:“他们个个都是有力气的,再来几百亩,各家分一些,再租给别人一些,尽够种得了,粮种于我们东家而言,不过是小事。”

听了王三的话,众人纷纷点头,东家如此善待他们,他们也不能让东家吃亏不是?他们几乎家家都有劳力,明年多种了地,多交些租子,好叫东家多收成些,他们心里好过些,免得年年逢灾遇难的,他们东家竟连自己吃的都没有了。

宝钗颇不以为然,林家的地都在林如海名下,一概免税,自己家却要交税,忙安慰薛老爷道:“咱们家不是不能,只是不屑于此罢了,父亲不必羡慕他们。”

薛老爷点点头,问道:“京城中有什么消息传来?”

宝钗顿了顿,道:“也没有什么值得父亲知道的消息,横竖都和往年一样,今年夏日圣人避暑,京城由太子殿下坐镇呢。咱们别的不能,倒是听说太子殿下意欲寻一块好板,咱们家的木店可巧得了一副,是出在潢海铁网山的樯木,抬来时,我看了,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扣之其声玎珰如金玉,听说做了棺材万年不坏。”

薛老爷闻言大喜,道:“怎么不早说?我该亲自送进京城才是。”

宝钗笑道:“父亲先静养身体罢,太子殿下正当盛年,急什么?等父亲养好了,亲自将樯木送到太子殿下手里,太子殿下还能不对咱们家另眼相看?”

宝钗却道:“父亲劝着哥哥些罢了,成天在外面东游西荡,长此以往可怎么好?哥哥既不喜读书,回家耕种做买卖也好,横竖咱们家种地做买卖都有老家人,不必哥哥十分操劳,好歹先学些,免得外人提起哥哥来,都说哥哥的不是。”

说到这里,宝钗低下头,眼圈儿微红。

她常跟薛姨妈四处走动,甄家去过多次,别的官宦也都奉承他们家,平素那些官宦小姐哪个不给他们家几分面子?偏生薛蟠不学好,谁都知道程知府初到任时,他们家儿子和薛蟠打了一架,如今背后更是常说薛蟠没本事,致使她在闺阁千金中好生没趣。

薛老爷犹未言语,薛姨妈已经护着薛蟠道:“你哥哥还小呢,等他大些就知道长进了。”

宝钗道:“哥哥比我大两岁,我现今帮着妈算账,哥哥怎么就不能学了?在咱们这样的人家里,七八岁便该知道世事了,偏妈还溺爱着哥哥。”

宝钗自有一笔总账,又道:“咱们这样的人家,若是卖了地,指不定外面如何想咱们家呢,影响生意事小,丢了颜面事大。”

薛姨妈叹道:“听你这么说,我问问你父亲再做决定罢。”

宝钗点头不语,心里却想着得好生跟父亲说明厉害才是,父亲想必明白,只要父亲不肯卖,母亲便不能自作主张。他们卖了地,外头知道,还当他们家生意上银钱不凑手,所以卖地周转,到那时进货就不容易了,毕竟金陵可还有金家虎视眈眈呢。

说到金家,宝钗十分忧心,不必她去外面巡查,也知道金家的生意做得比他们大,只是他们家比金家体面,在户部领钱粮差事罢了。

宝钗忽然想起在处理佃农事情上将自己家比下去的林家,金家生意做得如此,不就是因为得到了林家的庇佑,二爷娶了贾敏的贴身丫鬟,出来进去,威风赫赫,本地但凡富商女眷都爱和他们家来往,只要晴空说一句林太太家里的胭脂香粉都是他们家供应的,做衣裳的绫罗也是用他们家的,又或者说林太太喜欢什么颜色花样,那些女眷们立时都去金家买。

薛蟠大字不识,万事不管,宝钗年幼,又是女儿,不能出面,薛姨妈强撑着理事,闻得张潭说明厉害,不由得有些踌躇,隔窗问道:“当真找不到人耕种了?”

生意不如从前,租子也没有旧年的一半,薛姨妈暗暗忧心不已。

张潭听出了薛姨妈语气里的动摇,心里一喜,恭敬地回答道:“回太太的话,佃户都逃了七七八八,那几个顷地只有这么四五家佃户,又都拘了来,如何耕种?何况别的村子离得又远,翻山越岭的,未必愿意过去。”

没有人耕种的地留着做什么?薛姨妈一听,登时有些心动。

宝钗裹着半旧的银狐斗篷,坐在薛姨妈房里看账,听着外面的话,心里却觉得不妥,低声对薛姨妈道:“咱们家只有买地买人的,几时听说卖地卖人的?妈和父亲商议商议再说罢。横竖咱们家下人多,不拘从哪个庄子里吩咐佃户过去耕种,也就齐全了。”

贾敏微笑道:“她二三岁启蒙,四岁念四书,不到一年就念完了,我见了都觉得诧异,何况老夫人。都是我们老爷做主,待玉儿跟两个儿子一般无二,睿儿和智儿能学的,玉儿也一样学,说她聪颖灵慧,非常人所及,又说有咏絮之才易安之质,现今正想着给玉儿请个先生在家里,正经让他上学呢。”

黛玉今生学的比上辈子多,林如海亲自教导她时,方明白何以黛玉才冠群芳,她之资质,实胜林睿,真真是天赋异禀,将满五岁,他便立即给方先生去了书信。

贾敏在一旁微笑,其实不过是各家想和他们家打点好关系,所以借此联络情分,各家公子出身高贵,自然挑剔得很,都用最好的。黛玉年纪小,除了用些香脂外,贾敏从不让她用其他胭脂香粉,免得污了天然本色,即便是她自己,到了这样的年纪,儿子都十几岁了,更加用不着胭脂香粉,因此每次金家送来,或是送人,或是赏给丫头。金家孝顺他们,都拣最好的送来,各家小姐少爷偶一用之,自然心喜。

这个道理俞老太太亦是明白,不过跟黛玉说笑,才故意显得诧异。

黛玉叹了一口气,道:“正是这么说呢,咱们家又不是卖胭脂香粉的,下回我见了各家的太太奶奶们,让他们多给哥哥姐姐们拨二两银子下去,单买金家胭脂花粉,尽够了。”

众人听了,扑哧一笑。

俞恒对黛玉道:“我和林大哥都不用胭脂香粉,妹妹放心。”

屈指一算,每年都置办些祭田,进项极多,林家族人却少,除了修葺祖祠,赡养老族人外,全然用不到多少。经过林如海十几年潜移默化,族中寥寥几个子弟颇有志气,有了林如海资助,现今都在书院用心苦读,没人打祭田的主意。

林睿二月和俞家方回到扬州,家人相见,自有无数的话可说。

与此同时,薛老爷进京,竟和他们在水路上擦肩而过。

林家和薛家没什么亲戚情分,贾敏近来又不喜薛家,自然没人在意,只拉着儿子问长问短,又心疼地道:“黑了些,也清瘦了些。”

林睿笑道:“是长高了,所以显得瘦了。京城风雪大,日阳儿也热,故黑了。”

宝钗不知其故,道:“女儿这是从胎里带来的热毒,从前不知道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总不见效验,如今犯了病,吃一两次冷香丸,立时便好了。”

薛老爷微笑不语,他们家女儿得此青睐,可见不凡。

他想着木店里才得的樯木,心里按捺不住,次日觉得身上好些,便命人抬来给自己看,果然如宝钗所言,天底下找不出比这更好的板了。讨好太子迫在眉睫,薛老爷年也不曾好过,又休养月余,冰河初化,绿柳吐丝,他便张罗着进京。

薛姨妈和宝钗见他执意亲自过去,少不得一阵忙碌,收拾行李,预备药材,打点给京城各家的礼物,忙得不可开交,择日送薛老爷启程。

薛老爷一走,薛蟠无人管束,撒欢儿似的,游荡金陵,吃酒看戏。

宝钗听问,忙细细回答,说的却都是女四书等,从前朝的几个贤女身上知事,薛老爷听得十分满意,道:“前儿的事情,你可知道错了?”

乍听此言,宝钗不由得羞红了脸,站起身,郑重其事地道:“父亲放心,女儿已经知道错了,再也不偷看那些淫词艳曲了。女儿现今看的都是列女传贤媛集等,学到了不少规矩,正如父亲说的,女孩儿家原该以贞静为主才是。”

薛家亦是书香翰墨之家,宝钗祖父酷爱读书,家里的藏书极多,薛蟠不爱上学,从不进书房半步,然而宝钗却冰雪聪明,识字无数,常常流连于书房之中,博览群书。她记性极佳,许多书几乎都是倒背如流,薛老爷见状,便令其出入书房,并不管束。前些日子宝钗独自进了书房,不妨翻到了牡丹亭西厢记等书,看在眼里,宛若金玉,真真字字留香,处处情动,宝钗爱不释手,遂悄悄藏在床顶,闲暇时偷看。

如此,本来并没有什么要紧,哪里想到忽一日薛老爷身体好些,到女儿房中查看,宝钗正看到高兴时,闻得父至,慌得夹到案上书籍中,胡乱应付。不料薛老爷一时疲乏,坐到案前,随手翻看宝钗的功课,便发现了其中藏着的杂书,顿时火冒三丈。他这般疼爱宝钗,此时也没忍住,打骂了一顿,又点了火盆将这些杂书都烧了方放心。

宝钗自小娇生惯养,何尝受过这等苦楚?养了半个月方好,又见父亲病情渐重,心中有愧又悔,日日侍奉床前不提。

张潭想了想,道:“你也知道我们东家,我去问问,这一片儿大约都要卖了,因村外都是地,离别的村子远了些,附近处处荒芜,多是逃走了,未必有人继续来赁田,再说,东家总不好白白出种子给他们种,就算是出了,明年必得加重地租,何况也得有人种不是?”

王三这方想起,张潭的东家不是别人,却是金陵薛家。

☆、第057章:

今年旱涝不定,良田无人耕种,张潭心里早打起了算盘,卖掉他还能从中捞些油水,不卖白放着,离得远,别的村子没人愿意,离得近的,大多都想租林家的地种,还不如卖掉实惠,横竖东家听到无利可图,未必在意这么几顷地。

在他看来,做到林大人家那样,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心思,不但没有进益,还倒贴出许多来,近年已是如此了,明年谁知道好坏?若仍旧不好,林家竟是白养着几百张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