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嫡长孙他太难了 > 清穿之嫡长孙他太难了 第169节

清穿之嫡长孙他太难了 第169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唉!这父子俩可真是行啊!没一点经济头脑。”

看着乾隆摇头叹气的嘲讽儿孙们,康熙笑道:

“弘历,节俭是美德,绵宁确实扣门的令世人震惊,不过你也的确用度太过奢靡,你可知你平时一日的花销就抵得上朕和东宫加起来足足一个月的花销了?”

看着自己祖父一脸和蔼的模样,乾隆不禁微微有些脸红,他花的多不是也挣的多吗?银子赚了不就是用来花的吗?

“绵宁的资质看来的确是比永琰好些,但好的也不算太多,太过循规蹈矩,有心治国妄图想要使大清重回巅峰盛世,终究能力不济啊。”

不止乾隆纳闷此方世界里道光的抠门原因从何来,弘晞也不解,毕竟此大清非彼大清,这里的国运早在乾隆朝时期就彻底改变了呀。

他蹙着小眉头将手指在触摸板上又继续往下滑动,才找寻到了蛛丝马迹。

“汗玛法、弘历堂弟,嘉庆即位后是个疯狂的基建狂魔,祖辈、父辈替他把能打的仗都打了,他当政时国内国外都没有战事,就将大把大把的银子用于修铁路、修水泥路、修水利工程等。”

“乾隆朝时期计划的要以豫省为中心修建出来的‘米’字形铁路网也是嘉庆朝完成的,除了这些铁路建设外,嘉庆朝还在全国各地建了多所育幼院、养老院、并在外城和京郊修了不少廉租房专供来京城中打拼的有能力的老百姓们租用,因此嘉庆皇帝驾崩后才被称为‘仁宗’的,弘历,你看看你儿子虽然在史书上评价不算高,但百姓们还是很认可这个脾气好的皇帝老爷的。”

“是吗?让朕瞧瞧。”

因为乾隆朝的大力禁烟,鸦片战争自然是不可能最全支援裙易巫贰貮柒雾儿叭衣更新漫画音频呜呜视频再次在道光朝重演的,乾隆把目光从嫡孙画像上移开,瞧见史料开篇就写了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个靠着嫡长子的身份顺利即位的人,不禁欣慰的点了点头。

想来是缺什么就最期盼什么,不是嫡子的弘历对“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有些执念的,他将自己与富察皇后所生的俩嫡子都曾秘密立储过,可惜结果均不好,瞧见嫡孙即位了,心里是非常舒心的。

等再继续往下看,瞧见文字记载着道光皇帝平生异常节俭,御膳往往一顿都有二十多道菜,道光将其减到四道,宫中的后妃们等闲连顿肉食都吃不到。

他自己身穿的明黄色龙袍上缀有补丁不说,每逢召集官员们商谈朝政了临近饭点都得让官员们全都离宫,因为道光爷不管饭,继后佟佳氏乃是圣祖爷孝懿仁皇后的玄侄孙女,出身显贵,四十岁整寿时好不容易举办一次庆典了,他竟然用清一色的京城打卤面来宴请文武百官,甚至为了减少后妃们的月例,道光的嫔妃们大半都被降过位份,这种近乎自虐的节俭方式是用度奢靡的乾隆万万理解不了的。

他错愕地转头看着一众长辈们惊呼道:

“汗阿玛,儿子不行还有孙子呢。”

“金团,你再继续往后面查一查绵宁(即位后改名:旻宁)。”

“嘿嘿,汗玛法看金团就像是朕看绵宁一样”,乾隆高兴地连说带比划道,“他是永琰和其嫡福晋喜塔腊氏生的嫡长子(皇次子),朕当时把永琰秘密立储后就一直惦记着他的继承人,小夫妻俩刚把绵宁生出来时,朕可高兴了,派了最有经验的奶嬷嬷去照料那孩子。”

“他脑袋比他阿玛聪慧,前几年,十岁的他跟着朕去打猎时还打到了一头鹿,这可是朕最喜爱的孙子了!金团,快让朕看看绵宁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康熙等人知道嘉庆之后的接班人是道光,想起来之前他们穿越到道光年间恰好碰上虎门销烟的事情,众人也都纷纷提起了心,全都将目光又给移到了电脑屏幕上。

两声响亮的叽里咕噜声也应景的从东边传来。

肚中发出异响的老大、老十瞧见家人们望着他们哥俩的目光,老大先急哄哄地伸手指着墙壁上的表盘开口道:

“汗阿玛,儿臣的肚子实在是饿的不行了,要不咱们下楼去用膳吧,您瞧那表上的时间现在已经七点多了。”

“是啊,汗阿玛,这冻梨的味道虽好却不顶饿啊,儿臣越吃越饿。”

老十也用右手摸着自己仍旧干瘪的肚子,有些委屈地嘟囔道。

弘晞则皱着小眉头看的认真,时间匆匆,大清国力愈来愈弱,同治七年时,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倭州被列强们占领,从大清版图中划出去,而后光绪、宣统两帝后,存续了近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彻底宣告终结。

华夏这片广袤的版图掀开了民主的新篇章。

瞧见此时空中的晚清之所以溃败一方面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执政能力越来越弱,官员们贪污成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民间百姓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思想变得越来越开明,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办法治理新生的百姓力量了,压迫在百姓们头顶上的帝制大山就被百姓们给高举大旗“轰隆”一声给推翻了。

不论时空如何流转,政权衰亡的过程总是让人看着不舒服的。

乾隆看自己世界的晚清史同样看的心塞塞,忍不住左手按上太阳穴,右手冲着弘晞连连摆动道:

兄弟四个纷纷颔首。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弘晞又按照乾隆的心意继续往下搜君王的史料看,道光皇帝之后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同长在马背上、身强体壮的列祖列宗们相比,咸丰的身体就差多了,自幼体弱多病不说,二十岁骑马时还意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骨头没长好,不慎落下了个跛脚的毛病,日常里生活习惯也不健康、贪美色、贪酒水,只生下了一女两儿,可怜小儿子悯郡王还在出生当日就夭折了。

乾隆看的眉头直皱,眼皮子狂跳:

“奕詝打小身体就不好,肯定是因为绵宁那抠抠搜搜的性子,后妃们等闲连肉食都吃不到,必然是瘦弱极了,母亲的身体不好,怎么可能会生出来身体健壮的巴图鲁呢?唉,绵宁啊!绵宁!等朕回去,回去就……”

为了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抵消向朝廷支付的高额盐税, 大盐商们对外售卖的官盐价格自然是不低的。

若是旁的食物,贵了不吃也就罢了, 偏偏盐是生活必需品,大多数贫苦老百姓们买不起官盐,只好无奈投向了便宜的私盐。

朝廷在私盐这里赚不到盐税,私盐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的,时间长了, 私盐数量泛滥成灾,官盐卖不出去,市场崩溃,纲盐制度自然而然就实行不下去了。

等老爱一家子彻底弄懂这道光朝“票盐制”的核心就是朝廷出面,用盐政改革的方式打破大盐商们的垄断生意, 以票代纲, 无论是何人,手中掌握着的资本是多还是寡, 只要根据规定到盐场中向朝廷交纳盐税、买到盐票,就能根据票据取盐, 而后将盐巴带入民间售卖到各处。

这样以来,随着中、小盐商们纷纷进入市场,相当于,原先盐业这块被大盐商们垄断的蛋糕,被朝廷切割出来的份数越来越多,民间高额的盐价也被打下来了,官盐价格低了,私盐的市场被挤压,私盐数量变少,朝廷每年能获得的盐税也就变多了。

一直不吭声的太子爷突然用骨节分明的右手食指指着电脑屏幕中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开口,又把众人的目光给吸引到了百科史料上。

“弘历当政时担心百姓们开矿闹事就索性采取了一刀切的政策,直接封矿了,绵宁当政时又放开了开采政策,百姓们能自由开矿,国内资源多了,百姓们生活水平也相对应提高了些。”

“还有这一块,汗阿玛,您快来看看绵宁修改盐法这个政策,咱们带回去改良一番想必也能用啊。”

听到涉及盐政的创新了,康熙的注意力也集中了,从沙发上起身弯腰凑近电脑,老九也好奇的将脑袋给凑到了屏幕上。

他还记得当时他们一大家子出宫时在自己开的大超市里瞧见百姓们趁着开业之际疯狂抢购盐巴的景象呢。

“是啊,五哥这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胤禟也斜着坐在沙发的木扶手上,语气慵懒道:“弘历,几十年的光阴铁杵能磨成针,想来你磨的不是铁杵是钢筋。”

乾隆:“……”

“老九,你说什么呢?”

恪靖看不得胤禟欺负小辈,即使这个“小辈”年龄比她老父亲还大,不禁抬手拍了一下胤禟的胳膊。

老九看到自己四姐瞪他的模样,只好悻悻地缩了缩脖子,从木扶手上起身闪到一旁去了。

胤禛这个做翁库玛法的,弯腰看完道光皇帝的百科史料后,不禁蹙着眉头评价道。

“四叔,平定张格尔叛乱是绵宁侄孙的高光时刻了。”

弘晞伸出右手食指指着史料上的一行小字示意胤禛与其余人看。

老爱一家子瞧了弘晞手指的内容纷纷点头,绵宁平定张格尔叛乱不仅稳固了西北边疆的安定,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值得赞誉。

“绵宁虽然行事有些迂腐,但在经济政策方面还是有创新之处的,你们看这里。”

听到这近乎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话,乾隆的眼睛也亮了,忙又将脑袋往电脑屏幕上凑。

看到嘉庆搞基建,乾隆还是挺欣慰的,当瞧见嘉庆把那“八亿两”用完后,选出来管国库、内库钱袋子的人能力不济,直接使得乾隆朝时期每年国库能达到八千万两的收入直线下降为每年仅入库一千多万两,内库中除了祖宗们留下的文玩珠宝外,现银也不怎么多时,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

“哼,国库没钱了,永琰这小子才知道和珅杀早了吧?”

乾隆冷哼一声,又看到道光即位后东拼西凑、各种节省开支才勉强把国库收入从一千多万两提升到了两千多万两,弘历皱起来的眉头都险些能夹死苍蝇了,忍不住张嘴嘟囔道:

“没钱就想办法赚钱啊,绵宁抠抠搜搜的作用也不大啊,两千多万两连让朕打两次远征的军饷都还不够呢。”

“汗玛法,绵宁是怎么回事儿,别的时空里到他那个时候大清国力式微,他扣扣搜搜就算了,怎么这里也变得如此节俭?身为一国之君在皇后的千秋节上用打卤面来设宴,这不被后人们给笑话吗?”

“弘历堂弟,这上面写了,打卤面宴席八成也是不存在的,因为《道光实录》上明确写了‘皇后千秋节,不设宴席’。”

乾隆闻言彻底绷不住了,感觉从头到脚都要裂开了,他原以为打卤面宴已经尴尬的让他脚趾扣鞋底了,真实情况大概率是连打卤面都没有啊,因为千秋节压根不设宴,命妇们进宫给皇后娘娘行完礼后就要离宫了。

“啧!生于道光朝的后妃们可真惨啊,她们平常连肉都吃不着那不得瘦的被大风一吹就要刮跑了?”

老十边说边“咔嚓、咔嚓”啃着手里的冻梨,看着胤俄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老大也忍不住了,抬手从老十左手里扣出来个完整的冻梨也放在嘴里“咔嚓、咔嚓”了起来。

清朝下半截历史是被阴霾给牢牢笼罩着的,看着令人压抑又窝火,弘晞对乾隆朝之后的历史了解的就不深了,时隔两辈子他对道光皇帝的印象除了本人极其抠门之外就是鸦片战争了。

他也抿着小嘴又噼里啪啦的在键盘上敲打了几下,当这个世界“道光皇帝”的百科史料蹦出来时,不等弘晞张口转述,乾隆就迫不及待的再次戴上挂在脖子里的老花眼镜,从沙发上起身挨着弘晞盘腿坐在地毯上,目光灼灼的看向电脑屏幕。

瞧见道光皇帝干瘦的画像,他不禁皱眉吐槽道:

“永琰是怎么养孩子的?怎么把朕的嫡孙给养的这般消瘦?”

无人搭理弘历,老爱一家人的视线都在扫视着画像旁密密麻麻的方块小字。

想想他们一大家子一日之内跨了三个时空,除了中午时在乾隆朝用过一次膳食外,旁的时间里连口水都没喝。

康熙点点头从沙发上起身,看着众小辈们说道:

“金团,行了,别往下继续查了。”

弘晞点点头,将屏幕上的百科页面一个一个关掉,脑海中也自动画起了这方世界的清朝历史线,清初、清中、清末、连起来简直就是个开口朝下的抛物线,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国奠定基业后,又经历太宗、顺治、康熙、雍正四代人,到乾隆朝时期,大清国力攀到顶峰也开始了一代不如一代往下滑的日子,下滑的过程很稳定,途中连个往上崛起的小高峰都没有,爱新觉罗一族的统治就这样不声不响从巅峰盛世“咣当”一下滑到了谷底。

电脑屏幕的光亮彻底暗下去后,老爱一家子围着熄屏的电脑沉默了许久,无一人吭声。

“罢了,罢了,纵观史书,每个王朝的持续时间也不过三百年,好在这方时空里,弘历当政的六十年里勤勤恳恳一代人近乎做了三代人的事情,与别的时空相比,这里的晚清史没有那般不堪,也算可以了。”

不知过了多久,在场辈分最大的康熙心累的妥协叹了口气。

听着弘历不满的冷哼声,康熙的眉头也越皱越紧,咸丰这相当于只有长女和长子啊。

他们老爱家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也太不安全了吧?

想起明朝老朱家那自从亲弟弟夭折后就变成独子的朱厚照,康熙心里头就直打鼓,等瞧见待到咸丰十一年,三十岁的奕詝作为整个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手握实权的皇帝留下辅助儿子的顾命八大臣,就英年驾崩了。

他与叶赫那拉氏所生的庶长子,也是活下来的独子——载淳,同顺治皇帝一样以六岁的稚龄坐上龙椅,登基为帝,弃用原顾命八大臣拟定的“祺祥”年号,改元“同治”,取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

康熙就头疼的闭了闭眼睛,心中升腾起满腔怒火,不想再往下面看了。

放眼整个环节来看,朝廷、老百姓们皆获了益,唯有先前垄断市场的大盐商们倒霉了,原本富贵之极的大盐商家族各个家产缩水,从光辉走向没落,直至最终落得了个“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的凄凉结局。

“不错,这票盐法的确有优势啊,若朝廷用这法子对盐政进行改革,还能避免大盐商们每年为了能够垄断盐引数量与盐官们相互勾结,做贪|污行|贿的事情啊。”

康熙想起南边鱼龙混杂的官场,眼中滑过一抹冷意,用右手捋了捋下颌上的胡子,赞了一句票盐制的优点后,就转头看向太子爷、诚郡王、四贝勒、八贝勒认真叮嘱道:

“保成,老三,老四,老八,你们四个仔细把这票盐法给记下来,回去后结合康熙朝的民间情况写个折子给朕呈上来瞧一瞧。”

“是,汗阿玛。”

第123章 江山如画

“绵宁废掉纲盐法, 采用票盐法?”

瞧见电脑屏幕上一行蓝色的陌生字眼,胤禟不禁疑惑的出声念叨了出来。

他们清朝采用的纲盐法正是在明朝老朱家的纲盐法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朝廷每年根据产盐区的产盐量以及各个片区的销盐量划分盐引(即:食盐销售许可证)的数量, 使用官督商销模式, 设立巡盐御史与各级盐官督查盐业, 整个盐业市场则是由固定的大盐商们掌控着的。

大盐商们手握盐引,掌控民间市场,做着垄断生意,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唉,九叔说的话虽说的刻薄,但也说到点子上了,不管时空如何转变,永琰就是贤王的料子,让他称帝是硬生生拔高他的能力了,倘若朕的永琏、永琮、永琪还活着,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乾隆双手交叉搁在膝头上长叹一声,眼里闪过一抹哀伤、神情落寞极了。

胤禛看着不可一世的“老”儿子像是被霜打的茄子一样,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了,他用右手拍打着弘历的肩膀,想安慰人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以至于说出来的好话听着也有几分冷冰冰的意味:

“其实倒也不必如此,大清在你当政时已经攀到山顶了,无论是谁接你的班都必然是走下坡路的,不能全怪嘉庆天资不行。”

活了八十多年,难得感受到父亲温情的乾隆侧头瞥了一眼老四搭在他肩膀上的手,抿了抿薄唇,举起两只枯老的手使劲搓了搓脸,把涌上心头的那股子涩意给尽数逼退下去后,又是一张乐呵呵的菊花笑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