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后明余晖 > 第四一四章 德法矛盾;大明澳洲远征兵团

第四一四章 德法矛盾;大明澳洲远征兵团(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另外,第一、第二战车旅和第一、第二机动步兵旅也全员上阵,作为兵团直属作战部队。

空军方面亦将部署两个驱逐机支队、两个轰炸机支队、一个运输机支队,并视情况而定是否再增派单位。

澳洲兵团的总兵力达十八万人之巨,如果再连带计入后勤、杂务人员,那么人数要超过三十万。

为了满足尽快将这些部队投送至南半球的需求,大明的全部超级邮轮均已停止运营。

升平号、朱雀号等五艘邮轮随即被军部征用送入造船厂,拆除并封存那些奢华的内饰装潢,将之改造成大型高速运兵船。

获悉大西洋上发生的事情以后,朱泠婧笃信德社很可能会选择避之不理,宁可中止破交行动也不给美国找到借口。

“不过陛下,饶是这样,臣等估摸着美国最晚也能在半年之内借机参战,取平均来看,恐怕就是近三个月的事。”高庆魁如是说道。

“嗯,德美这较劲倒是有趣,但现在倒是不用考虑那么多了。他们玩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

判明美国人势必要与德国人争斗一番以后,大明君臣便完全放心了,接下来便可以从容不迫地实施攻略澳洲的计划了。

她问道:“督府那边状况如何?部队什么时候可以做足准备?”

而在遥远的东欧高加索地区,紅鷹军团正在做着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

第4山地师之前在瑞典驻扎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国短暂休假了两个星期,接着便奉命万里迢迢来到了这里。

因为要穿越崎岖的山区,装甲部队无能为力,所以进军巴库的任务就落在了山地师和另两个步兵师的身上了。

英国人对此保持着十二分的关注——开玩笑,那可是两千多万吨原油产量的巨型油田,如果德国人拿到手那还得了?

装备惠特利MkII中型轰炸机的皇家空军第44、第84、第158中队奉命从本土起飞,转场至大英帝国在中东的殖民地约旦,然后再部署在法国殖民地贝鲁特,准备对巴库实施战略轰炸。

德社强大的武装力量不应该作为锋利的矛,而是当作坚固的盾;反之,思想才应该是锋利的矛。

这也是为什么德社并未挥师发兵俄属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沙俄的原因。

他们想尝试一下,看看只通过大量援助物资和顾问并派遣少量志愿军能不能让俄国人自己解决,实在不行再考虑己方亲自上阵。

让德社上层有些恼火的是,该死的英国人还在处处唱反调,净做一些恶心人的事。

百万德军横扫法国,基数如此之大,实在无法确保其中没有官兵犯错误。

而半途下场的美国可以设法挑拨离间、分化瓦解,让终极大业毁于一旦。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猜测而是事实了——情报表明,英国方面正在策划挑拨德法关系的阴招。

“……有些同志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必须指明的是,在战略上不能畏惧敌人,我们要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神圣事业拥有充足的信心;在战术上不能掉入敌人的陷阱。”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孤立的資本主義集团,狡猾的美国大資產階級正在设法加入战争,但他们还需要寻找机会来鼓动人民。战争无法避免,侥幸心理是软弱和不负责任的。”

美军大西洋舰队的所作所为已经落实了联邦政府的打算,德社上层很清楚的认知这一点。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军尚未开拔,海量的军需物资就已经陆续启程运往巴达维亚和泗水了。

这样预先囤积一些,以节省之后的运力消耗。

“陛下,朝廷还有不少政务要忙,臣请告退。”

了结了这边的决断后,高庆魁便离开了,大明还有难以计数的事情等待着政府首脑亲自处理。

“现在多少能体会从前大军出征后皇帝的感受了。”朱泠婧有些感慨,“比起胜券在握的南洋,劳师远征半个世界以外的地方,无论怎么说都有些……忐忑。”

周长风回想了一下,答复道:“督师部、第五军、第六军总兵处人员基本到位,步兵师还有两个在路上,重炮旅要慢些,预定在本月下旬全部集结完成。”

因为参战部队规模远超以往,所以明军首次为应对实战需求而成立了兵团这一建制,兵团司令部叫做督师部。

澳洲兵团下辖第五军、第六军,若干独立重型坦克营,以及一系列数量庞大的后勤单位。

第五军下辖第二、第四、第十、第十一、第二十七步兵师,第一、第三、第四野战重炮旅。

第六军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四〇步兵师,第五、第六野战重炮旅。

驻防开罗的英军第50步兵师和刚刚抵达塞得港的南非第1步兵师也接到了命令——组织一支远征军,向北穿过法国殖民地和土耳其东部,前往巴库。

显而易见的是,战火很快就要蔓延到新的地方了。

次日。

大明京师应天府,紫禁城。

“德人古板归古板,但还不至于这么容易上当。敌人越是想激怒你,就越不能遂了他们的愿。”

而英国人就恰恰专挑这些事情大肆宣传,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名叫“法国足球训练委员会”的组织,用无线电广播向法国民众宣传德法矛盾,撩拨其抵触情绪。

法兰西民主公社派出的专员也正式向柏林方面提出了诉求——公社政府可以带领法国人民建设、保卫国家,希望德军撤离法国领土。

虽然德社上层本就有这样的打算,但德军官兵和一些民众对此很不爽,有点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

虽然一切并没有那么理想和美好,但至少现在针对的德社封锁已经瓦解,德法之间的贸易往来重新恢复了正常。

满载着矿石和货物的火车哐当哐当的驶过德法边境——洛林的铁矿、普罗旺斯的铝土矿、SNR公司的滚珠轴承、HUET公司的光学仪器等等数不胜数。

不过在战术上,或者说这件事上,面对故意挑衅的敌对行为,偏偏就应该避而不理。

美国迟早会找到借口、凑足理由、攒够民意,不过在那之前对于德社而言拖得越久越有利。

从宏观战略来说,德社迄今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道义上是以保卫安全、解放民众。

但随着主要战事落幕,德社发现即使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仍然容易招致不满。

挪威、瑞典、法国的反馈都不尽如人意,恩斯特意识到直接进攻虽然简单粗暴、直截了当,但隐患也不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