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四百三十六章 重塑根

第四百三十六章 重塑根(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闹秧歌。

他们的身后,是东方升起的太阳。

仿佛是开端。

百姓们看到了门楼上的高官武将,听说将军也在,人们跳的越发的卖力,经过了城门。

一队又一队的秧歌队,比赛似的。

“秧歌、社火、竹马、高跷、游船、太平车、鱼龙柳翠、舞狮子、台阁……”

冯胜之自己没明白,把看过的书里记载的,细致的讲了出来,以为众人能明白。

众人听的不明白,失去了兴趣,都是“老人”,谁也不用拍谁的马屁,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城下

冯胜之讨了个没趣,也见好就收。

“冬冬锵,冬冬锵。”

后世国内的影视水平,啥都不是,拍啥都体现不出来,拍啥最后都成了爱情。

所以他也不敢大言不惭,向众人解释啥是扭秧歌。

冯胜之觉得自己知道的最多,忍不住说道。

“听说那边放火。”

“放火?”

各家的家卷才进来,加上各家的孩子,立马就热闹无比。

唐晏桕有了玩伴,不再吵着要去楼下玩。

各地有各地的活动,金州也有金州的活动,唐清安看不到各地,和同僚们一起观看金州的活动。

“听说陕西那边的是扭秧歌,和我们这边很是不同,倒是没有见过。”

谢友成笑道。

是民族精神的内在要素,和遗传因子,可以保证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可以为剧变中的人民大众提供文化调适的精神依托。

是民族的根。

草原部落,大周,朝鲜,安南......东方的土地上,在这一天的共有传统节日。

西方的国家们,他们这一天没有节日,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一天的传统节日。

加入书签

大头戏出场了。

九女船,船两侧各有十六个角,由扎白毛巾,穿喜鹊衣,着红彩裤的身强力壮的三十二名后生抬着。

船舷两侧绘有八仙过海,王八挑眼等图桉。

船上的民女,装扮成王母娘娘,以及其八个女儿。

王母娘娘戴凤冠、着女蟒、执云帚,八个仙女梳仙人救、着宫衣、戴宫肩、提花篮或团扇。

北边一带,以唱秧歌见长,表演上比较讲究细腻,传神,以扭,逗取胜。”

“哎哟,不好。”

谢友成惊呼一声。

踩高跷的队伍中,有名后生摔倒了,引发了一阵小骚乱。

正当有老者要上前时,那后生灰头土脸的爬起来,气恼的踢了一脚地上的高跷,埋怨让他丢人,逗的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大笑。

“我要下去玩。”

天色已经放亮,唐晏桕看到了不少嬉戏的孩子,吵闹着向秦可卿说道。

秦可卿瞪了小儿一眼。

“你看看你大哥,就不能学学好?”

唐晏乾本来安静的坐着,不想在父亲面前失分,羡慕的看着弟弟,听到母亲的话,连忙又坐得更加端正。

他们的身后,跟着打扮成“耍公”、“伞头”、“货郎”等的怪异模样的人物。

使秧歌队伍中的角色不断增多,在鼓点声乐中,踩街打场演出。

前后三十余队的闹秧歌的队伍,每一队都有细微上的区别,形势灵活多样。

陕西他不懂,辽东本地,冯胜之当仁不让。

“在西边一带,比较严格,服装讲究,动作要求统一,表演起来更为粗狂豪放。

……

“来了。”

人们纷纷站起来,走到栏杆前面,望着远处的队伍。

鼓乐阵阵,彩扇翩翩。

一队艳装重彩的大秧歌,从历史的深处扭来,踩着岁月中古老而欢快的鼓点,就这样迎面而来。

众人纳闷,唐清安也一头雾水。

冯胜之两手比划。

“以铁屑合火药,装入纸筒中,燃烧后,铁花飞腾,有老杆、小杆、起火等。”

明显是从书中看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搞懂,说的众人迷茫,还是不懂是啥。

唐清安倒是隐隐知道冯胜之说的是什么。

将军和他们,关注了陕西这些年,说来也好笑,他们这群人中,没有一个人去过陕西。

对陕西的认识,皆是通过纸张。

唐清安笑了笑。

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在后世却通过屏幕看到过。

不过他也知道。

船上有九个座位分三行,每行三人。

“哦,哦,哦。”

百姓们纷纷起哄。

白日闹完,还有晚上的,从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一带传出来的“夜八出”。

这短短的一场活动。

“姜子牙着褂衣,右手持打神鞭,左手持杏黄旗,骑四不象。”

“太上老君着蓝道袍,手持拂尘,骑黄牛。”

“元始天尊着蓝道袍,手持拂尘,骑独角兽。”

……

黄河阵的队伍出场,装扮各路神仙,唱着大秧歌,引发了百姓们的喊声。

“老爷。”

周氏笑着进来,向唐清安说道,隔壁的阁楼中,谢友成等官员也已经到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清安点点头,离开了这里,去了隔壁。

随着将军的离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