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京师戒严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京师戒严(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民乱虽然混乱,而陕西地方的文武官员更为混乱,军户败坏,无兵可制。

皇帝气愤的招来刘一儒等大臣。

他费尽心思,亲政以来极为勤政,为何却一事接一事,事事都不能平。

陕西税赋不减,熬过恶劣的局势后,再开始赈灾,免除百姓税赋,大家都熬一熬。

可是任谁没有想到,百姓却不愿意熬。

如此的败坏风气,下人们倒是守口如瓶,外人皆不知一字。

邢夫人的胞弟邢德全,只知吃酒赌钱,眠花宿柳为乐,只要说几句恭维话,手中就肆意撒钱,也不论对方的身份是谁。

虽然宁国府不堪,但是宁国府有权。

陈德言有他的门道,虽然京城戒严,仍然见到了宁国府在外修建的家庙,里面修道的贾敬。

然后先后拜访了荣国府,宁国府,锦乡侯府,史府,王府等勋贵家族。

宁国府的府邸之大,哪怕此处的屋子这番的喧闹,倒也传不到街道上。

因为京师戒严,各家子弟不得游玩玩旷朗,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

贾珍如何按捺得住寂寞。

他出面组织下,各家的子弟皆来他这里玩。

这些来的皆系世袭公子,人人家道丰富,且都在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侠纨袴。

睡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下,不知道多少人在严冬的酷寒下,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性命。

现在天气开始好转,但是京城里的民夫,每天天未亮时,仍然一车一车的尸体,往城外的荒坡运去。

逃得过冻死,却逃不过饿死,病死。

朝臣们上朝的时候,看不见尸体,也就不会上疏,京城府伊也就不会受到问责。

趁着朝官上朝前,把流民中的尸体运出去,估计是京城府伊最上心的大事。

虽然平辽侯嘴上一直说忠义,但是真的眼里有朝廷吗?

各种思路在脑海中剥析,贾雨村开始担心起,自家女儿和平辽侯之弟的亲事。

金江镇尾大不掉,他不惧,但是金江镇造反,他惧。

直到一名客人登门拜访。

加入书签

当初抚顺的码头上,他心中慌乱,不知前程,而平辽侯的神色却丝毫没有变化。

他的信心来自哪里?

现在真如他所言,自己无碍,那么他是怎么料到的呢?

难道他一早就在关注国内的民乱,所以很早就收到了消息,并且做出了布置吗?

越是这么想,贾雨村越惊悚。

而任由民乱壮大,却不去消灭,自古未有之策,只怕大周有亡国之危。

这是常理。

皇帝虽然气愤,刚才所言更是气话,经过大臣们的安抚,才冷静下来。

心中越发痛恨。

乱民不忠君,平辽侯也不忠君,否则哪里有这些危害出现。

而忠顺王偏偏选择此刻激反对方,刘一儒深深的不满。

“皇上息怒。”

刘一儒苦口婆心的劝诫。

“陕西民乱蔓延,必须阻止,否则会成为大害,现在改考虑诏安乱民。

以朝廷之威严,必定能成,再分派各地屯民,解决了民乱之事,才是对付金江镇的好时机。”

“金江军的确已经入了海州。”

“放肆。”

皇帝大怒。

手中平辽侯的奏疏,也被他扔到了地上。

此举和造反又何异?

北京城已经静街,开春的夜色下,特别的阴森和凄凉。

各坊之间都有兵丁,杜绝有行人。

正街上的商户林立,门外都挂着灯笼,灯光昏暗,在屋檐下晃动。

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见各街口的牌子上,贴着木板印刷的戒严告示。

大周立国之初,夜间是不让行人走动的。

众人无视多年的民乱,逐渐影响到国势,而偏偏忠顺王急奏,金江军造反。

京师戒严数日以来,平辽侯又送来了奏疏,还有原来辽东都司的官员们。

“平辽侯说忠顺王污蔑他,但是海州城他是不是派军入了?”

皇帝质问道。

刘一儒派人审问过从辽东放回来的官员们,因此上前一步回答。

在陈德言的努力下。

和平辽侯相近的勋贵们,不再忧虑金江镇的形势,会否真的陷入死局。

忠顺王的奏疏到了京城,而陕西官员的奏疏,更是一封接一封的送入京城。

从原来的遮掩太平,到现在的告急求救,形势恶化的速度,令朝臣们侧目。

朝廷终于开始正视起了百姓们的诉求,以百姓们的起义,逼迫朝廷不能不重视。

因此大家议定,每日轮流做晚饭之主,不便独扰贾蓉一人之意。

于是宁国府天天白日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

晚间或抹抹骨牌,赌个酒东而已,公然斗叶掷骰,放头开局,夜赌起来。

主家如此,下人们竟然纷纷跟着发财。

世家子弟出手大方,家里的下人,借此各有些进益,巴不得一直如此下去。

所以百姓的死亡,当权者们不知道,或者说当做不知道。

在兵马司的配合下,京城还是掩饰出了太平景象。

那些离皇城近的府邸中,歌舞升平,用锣鼓,丝竹,象牙拍板,婉转低唱。

有时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

引得人们纷纷喝彩。

平辽侯让他去福建,那又是为了何事呢?

此事不清不楚,贾雨村想不透,几日不曾出门,猜测平辽侯的真实用意。

金江镇是不是谋反。

这件事说不清。

作为当事人,贾雨村比国内的人看得更清。

果然。

不几日,正如陈德言向各家所言,朝廷竟然斥责了忠顺王,安抚了平辽侯。

既然选择了安抚平辽侯,那么海州之事就不是谋反。

大牢中的贾雨村,因为贾府的关系,很顺利的就放了出来,并保下了品级,不过辽东是回不去了。

离开大牢的贾雨村,不但没有喜悦,反而皱眉苦思,倒不是失去了实职。

其余的大臣,纷纷认可刘一儒的言论。

国家实力不足,无法同时应对,只能先一件一件来处理。否则就算认定平辽侯谋反,朝廷又能如何呢?

难道为了对抗金江镇,放任民乱吗。

辽东毕竟是边患,而陕西民乱不同,孰轻孰重当拎得清楚。

辽东放弃了,大周还是大周。

“朕亲政以来,平辽侯从未归京叙职,我要命他归京,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皇帝恨恨的说道。

刘一儒负责国家大事,身上承担大任,不敢让皇上率性而为。

金江镇势大,听调不听宣已成为了众人都知道的默契。

如果是国势正强的时候,当然不会如平辽侯所愿,可是现在国家困顿,无法压制对方。

后来官员宴请多了,皇帝下令商户都要在门头挂上灯笼,以便官员们归家。

商户们的不满不提,倒是方便了更夫。

梆子声在风里消散。

流民在北京讨不到生路,但是消息的阻塞,京城的城墙外,灾民和乞丐越来越多。

已经高达了十几万人,因为没处收容,很多涌进京城,还未来得及被驱赶出去的流民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