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欢喜农家科举记 > 欢喜农家科举记 第211节

欢喜农家科举记 第211节(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桂教谕,请受学生一礼!”

两人说着,正经行礼,桂志育皱眉,“你二位是?”

高个子笑起来,“在下牛长恭,这位是冯启春,我二人都是本县秀才出身。”

两人瞧打扮确实像是秀才,可张口却不是本地口音。不过,安丘县里有不少人家并不在原籍居住,家中若有读书人,只到考试的时候才回到原籍参加考试,桂志育不认识,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两人看起来二十上下的模样,桂志育在安丘县任职也有几年了,这两人难道早许多年,就曾在洪教谕手下通过童生试?

“那、那我们就几个人,也盖的慢不是?”

“那就再招些信得过的,把活儿做好,做细。”

泥瓦匠们接了活,又高兴又紧张,崔稚和魏铭带着田氏小乙动手搬家,全都搬进了县城的暂住院子里。

三桃河边少了两只狗叫,小乙在城里新鲜了两日就厌烦了,日日想着三桃河和河边的三片桃林,崔稚摸摸她的小鬏鬏,“到夏日的时候,就能搬回去了!到时候三桃河的水晒热了,正好泅水。”

小乙一听,又乐和了。

直道年底,邬梨才依依不舍地回了青州,还拿走了大笔魏铭说好的给他的印书分成。

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版权可言,他们将书原样誊抄,作者一干人等保留不动,就已经是对版权的尊重了,更有甚者,直接改成了自己的名字,方正也没有互联网,隔了山山水水千百里地,谁知道呢?

崔稚觉得自己的《食神飞升记》肯定也被人抄袭了,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她仅代表广大原创作者,要求魏铭和邬梨两个搬运工,请大家伙吃了一顿大锅子。

腊月飘着雪花的天,围炉吃锅子,那是真的享受。

待崔稚还要再吃第二次,却已经到了过年,等到从年劲里缓过来,正月十五都过了。

苏玲笑得不行。

日子过得奇快,崔稚同冯老板商量了几回五景酿售卖的事。虽然五景酿作为品牌也能合作地方酒水,但是名声还是从景芝酒打出去的,想要把地位稳固住,景芝酒的售卖还是大头。

这样一来,运输必不可少,好在现在收拢了一支匪友商队,只是尚不够稳固,因为袁大当家近来行踪不定,段万全寻了几次都没寻到,她手下的兄弟难免有些心浮气躁。

这事还得另做计议,崔稚只同冯老板商量产量和质量的问题。除此之外,高矮生露了两次面,把《食神飞升记》又讲了起来,崔稚试着让崔唐跟着小高矮生一道。

这孩子晓得这是个日后吃饭的本事,倍加卖力,瞧得崔稚一阵感叹,遂请宋粮兴和春芳两口子给孩子们加餐,自不必提。

安丘县衙。

牛知县躺在摇椅上晒太阳,手里的鱼线轻动了一下,他反应过来,急急去拉,拉上来个空,饵料丢了干净。

他正懊恼,听见有人笑着道,“叔父钓鱼,愿者上钩。”

牛长恭走了过来,跟牛知县行礼,牛知县被他这一句“叔父钓鱼,愿者上钩”把怒气消散了,问他,“哪儿去了,午间吃饭了吗?”

“同那冯生一道吃了一回羊肉汤,香倒是香,就是这北地重口,放那许多盐,害得我俩多喝许多茶水!”

他叹气,“不揭穿,对山东学子不公,揭穿又同牛知县撕破了脸,实属我所不愿。”

一面是亲爱的下属,一面是顶头的上司,真是左右为难。

“还有那冯启春,不晓得找了哪一道的关系,若是动他,又牵连出什么来,实在说不好。”

冯启春能迁回原籍,至少也是找牛知县,也有可能比牛知县更往上,反正都是桂志育得罪不起的。

这事别说桂志育了,就是魏铭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牛长恭冒籍可是实锤。

桂志育对此不能容忍,“我县学子几多不易,我这个做教官的都看在眼里。就说你从扬州带回来那些时文,山东地方何曾有?他们见了这些书,如同钻进了黄金屋,这等不易,如何同南方学子作比?他们二人若都过了,这名次的缺额还不是山东学子受了亏?”

魏铭特特看了桂志育一眼,“恐怕那牛长恭和冯启春不这么认为。”

“确实。”桂志育有点泄气,叹了一声,“那牛长恭先就笑嘻嘻地,说必然加倍努力考过,到时候为我脸上长光!”

两人是以安丘县秀才的名义考试,若都过了,桂志育的学政履历上可能添上一笔功,他盼着以政绩获得再次会试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利远大于弊。

乡试非是全国举行,是在各省内部举行,所以又称省考,因为在秋天,所以也称为秋闱。乡试通过成为举人,举人再参加会试,那便要到京城考。乡试这一关对读书人的要求非常高,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只是个秀才身份,而一旦成为举人,就可以参加选官。

如此,乡试的名额非常有限,每省都有固定的名额,但是各省的情况不尽相同。似读书大省浙江、江西、南直隶,读书风气好,百姓参与高,学风鼎盛,不少秀才都具有举人的资质,但是因为名额限制,竞争十分激烈。

而北地或者一些边境的省份,学风不盛,名额虽然较读书大省稍有减少,但是竞争压力比读书大省小得多,比如山东。其实吸引人的乡试地乃是天子脚下顺天府。京城百姓鱼龙混在,混入一二也无人察觉。

但是山东相较于南方几省,已经是轻松了,南方的学子在本乡受到良好的教育,跑到北地来乡试,考中的几率非常高,而北方的学子却可能因此错失了中举的机会。

这事若是说给崔稚听,她会给一个现代化的同义词——高考移民。

眼下魏铭回来,还带了许多书,意气风发的,牛知县替他高兴,“考好了,本官重重有赏!”

魏铭心道有钱自然是好的,谢了牛知县走了。如今回想起来,方才那牛长恭可不就同牛知县长得有几分相像?

魏铭狐疑一阵,约莫过了两刻钟,外边有些走动声,他看去,牛长恭和冯启春快步走了,没多时,温传过来喊他,“教谕让你过去。”

魏铭到的时候,从不轻易动怒的桂志育,竟然一脸怒气,额角突突。

“教谕,这是怎么了?”

每当他心里有事的时候,就会拿起刻刀,一刀一刀地刻印,越雕越精,越雕越细,慢慢地,人就从沉闷中走了出来。只是有时候沉闷得厉害了,能把一块一指长的印石,生生磨成个花生大小。

崔稚没有照着田氏说得去劝说他,当天去了一趟县城,晚上回来的时候,塞了个小匣子给他,“魏大人,我偶得几块印石,也不会用,好孬更是不懂,你拿去吧!”

魏铭抬头瞧了她一眼,接下了。

苏玲问崔稚,“这样行吗?不用劝劝?”

“不用不用!等他把这几块石头磨光了,人还不好,我再去劝!”

桂志育分辨不清,也不好贸然说什么,朝着两人点头,引两人往教谕待客的厅堂说话。魏铭不便跟随,照旧回去研读文章,只是多瞧了那高个子牛长恭一眼,面相有些眼熟。

他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

过完年,县学开学的时候,他跟随众生去拜见了那牛知县。

说起来,自牛知县上任,魏铭没见过他几次,他不同于前任李帆李知县,是个懒政的,前世有王复在旁怂恿,没少干坏事,今生没有王复在旁,蔫巴不少,见了众人也仍旧懒散模样,照本宣科地勉力了两句,晓得魏铭是小三元,特特提点了魏铭,说考出好名次,县里有奖励。

旁的学子同他没什么关系,但是魏铭不一样,若是乡试的前几名,甚至说解元出自安丘县,那他牛知县可就一下高光瞩目了,当时魏铭要去游学,牛知县还担心了一番,怕魏铭折在半路上,可惜了一颗好苗子。

魏铭顾不得这许多,乡试在即,只在县学里唐僧讲经一样忙乎。

这日,他同桂志育在学堂里论文章,忽听外面吵吵闹闹。有生员跑进来,“桂教谕,学里来了两个人,没名没分地,非要往里闯,还说他们也是县学的生员!”

第352章 高考移民

说是县学的生员,怎么又没名没分了呢?

桂志育听的满头雾水,魏铭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两人出了学堂看去,果见两个生面孔站在院子里打量,一个个头矮些的,扯了前面高个子的衣襟。这两人都往桂志育处看来。

袁大当家除夕夜的时候顶风寻到了段万全家门口。

段家爷孙吓了一跳,段万全早就盼着她了,当下见了人,鼻子都红了,袁大当家骂他没出息,端正给段老爷子磕了个头,拜了个年,便道还有事在身,转身匆匆又走了,身影消失在寒风里。

崔稚和魏铭已经把魏家小院扩展的图纸备好,仍旧找了之前那一队泥瓦匠,泥瓦匠一听这才几年又要扩建,还要盖这么大的院子,吓的不敢接。

“这么大的院子!满安丘县城也没几个,咱们哪里做过这样大的活呢?算了吧,算了吧!”

“万事总有第一回 !”且上次这几位泥瓦匠做活,魏铭和崔稚都觉得做得细,后来段万全家翻新院子,也是找的他们。

只有万音和苏家老两口无事可做。或许都是扬州人的缘故,万音同苏婆婆走得很近,苏婆婆针线手艺不错,带着万音坐起来。

做针线比弹琴更是正经营生,幸而万音从小练出来的巧手,苏婆婆连声道,比苏玲当年学的快多了!万音甚是高兴,给崔稚做了一副毛绒绒的手笼,说等到手艺好些,开一家针线铺子。

苏玲是个手里有钱的主,不肯坐吃山空,崔稚当然万分鼓励,还道,“回头我替姐姐在江南弄些时兴的花样子来,姐姐的针线铺子可就能在北地拔得头筹了!”

江南女子多爱美,时兴的花样子十有八九都是从江南发源的,这些日万音穿的扬州来的衣裳出门,便有妇人来问了。邬梨来的时候,见万音笑盈盈地同小妇人们说话,一口扬州话同众人说得满头大汗,越发衬得她脸色红润,娇艳欲滴。

邬梨一颗心砰砰跳,先前回家试了老娘的口风,娘是个一辈子都没有出过青州的妇人,她不懂,只说怎么年岁这么大没成亲,邬梨胡编了个借口,他娘便说好,“女大三,抱金砖!”

大兴律对于冒籍的学子,全不似作弊一般严肃处理,只是取消这一科成绩,打回原籍,下一科还能重考,所以很多人愿意冒这个风险试一把。

更有世宗也为此感到为难,“天下皆是我秀才,何云冒籍?【1】”

魏铭只好道,“教谕还是静观其变吧,此事难说。”

桂志育听他都这么说了,也知道此时贸然行事,只怕麻烦更多,况且他方才听那两人说话,完全没有好脸色,再将事情闹大,牛知县可是要怒了。桂志育叹气连连,魏铭劝了两句,说起了旁的。

——

这就是为何冒籍之事屡禁不止的缘故。

大多数的教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谕不说,本地生员也难以闹出水花来,莫名被侵占了多少名额,就不得而知了。

第353章 三届乡试

桂志育能把这事说给魏铭听,一来,知道此事同他干系不大,来山东冒籍的人,大多在末名上下徘徊,而以魏铭的水准必是上等的名次,挨不着;二来,桂志育虽然生气这等不公行为,大张旗鼓地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但又不无利益,这利益与他是不想要的,架不住特特送上了门来。

尤其那牛长恭还是牛知县的侄子。

在后世,高考移民管控严格,而在古代的大兴,想管控严格没这么容易。

桂志育气冲冲地同魏铭道,“你可晓得那两人如何说?先说那冯启春,他本是浙江人,上一届乡试在浙江名落孙山,不好生读书,打起了冒籍的主意,竟然让他找出来自家曾祖父曾是山东籍,他现在带着父祖并自己三代回归祖籍,就为了来山东乡试。他无缘无故想迁回来,可不容易,不知道走了哪方门路,竟然真成了!”

魏铭无奈笑笑,人家既然成了,至少明面上成了,还能怎么办?

魏铭劝桂志育消消气,桂志育又说起来牛长恭,“那冯启春还有些山东的血脉,牛长恭可是彻底的冒籍!他正是牛知县的侄儿,这是随知县任上乡试!哪门子规矩?!”

大兴为了避免这些高考移民攀关系打歪主意,一律不许官员子女随迁乡试,就算官做到了京城,考试也要回原籍。子女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侄儿了。

桂教谕指了牛长恭和冯启春离去的方向,“你猜他们俩是哪里人?!”

这问法让魏铭愣了一下,两人说是本县学生,至少原籍就是安丘的,现在桂志育这么问,显然两人来历不简单。

“难道是,别省特来乡试的?”

这话说的委婉,桂志育却直接嚷道,“这是冒籍,冒籍!”

所谓冒籍,就是假冒籍贯参加别省乡试。

到了第三日,人就好了。

魏铭雕了一对兔子,托苏玲打了两根红络子,给崔稚和小乙一人一个。

小乙得了石雕小兔,栓在腰上,转了两圈,招呼墨宝和花宝往三桃河试冰去了。崔稚瞧着小兔嘿嘿笑,“魏大人刀功了得啊!”

魏铭道多谢,同她笑了笑,带着书本往县学去了。

崔稚私下里同苏玲道,“瞧!送对路了吧!我落了个好,还同小乙一人落了一只兔子!要是这世上所有人心里不顺,都能似咱们魏案首似的,不哭不闹,还能顺带制造出些精美工艺品,那这世上可就太美好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